“古”的底蕴 “潮”的个性 闯出具有潮州特色的人文崛起之路

  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燕芳

  韩江奔涌,古潮水往复,蕴潮有潮弹指千年,性闯风华正茂。出具

  这是州特之路一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三山拱卫、人文一水环护的崛起城市山水格局迄今依然保持,述说着“岭东首邑”千百年来的古沧桑与巨变,演绎着“海滨邹鲁”与众不同的蕴潮有潮绰约风姿。

  不久前,性闯潮州荣膺“十大秀美之城”称号。出具近日,州特之路《非遗里的人文中国·广东篇》让拍摄地潮州更加声名远扬。这座拥有17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崛起秀美之城,这座被称作中原古典文化橱窗的古人文之城,这座“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宝藏城市,吸引着天南地北的游客纷至沓来。今年春节假期潮州接待游客数量达285万人次,“五一”假期超224万人次,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也迎来了大批游客。

  秀美潮州,秀在山水,美在人文。行走潮州,偶有穿越时光隧道之感,不仅能与历史文化遗产相遇重逢,还能在“古”的底蕴中感知到“潮”的个性。“非遗里的潮州”正以其独特魅力强势出圈,闯出一条具有潮州特色的人文崛起之路。

  古韵再流行

  “陈桥陶器,孕育文明锦绣;浮滨铜戈,见证历史辉煌。汉晋以来,郡属屡易;隋唐之后,州名始扬。集海洋、中原文化于一处,兼汉民、畲族风俗于一方,变蛮夷之旧习,创百越之儒乡……”一首《潮州赋》,将潮州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潮州素有“岭东首邑”“岭海名邦”“海滨邹鲁”之美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早在1986年便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古城核心区2.33平方公里,至今仍保留着“外曲内方,四横三纵”的历史空间格局,有着720多条走向讲究、纵横有序的街巷和大批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古城内古牌坊、古府第、古民居随处可见,5.8万原住民在此居住生活,被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北大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平原誉为“活着的古城”。

  据统计,潮州古城区42%的面积是民国及以前的古建筑,古四合院超过1000座。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34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项22处。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始建于唐代的粤东第一古刹开元寺、国内罕见的宋代府第建筑许驸马府、有集潮州木雕之大成的清朝祠堂己略黄公祠……每每游走其中,都会不由感叹古人们的智慧与工艺,历经千年百年,世人仍可一睹其厚重与沉淀。这些古建筑宛若一座座静静的山峦,千姿百态且包含独特底蕴,共鸣着潮州文化生生不息的脉动,又与人间烟火相得益彰。

  近年来,潮州始终担当“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命,围绕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高质量实施古城提升行动计划,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古城“百家修百厝”“微更新”“微改造”,以“绣花功夫”推进古城修缮,一批古建民居重焕光彩,古城生活宜居度、幸福感得到明显提升。

  粤地璀璨,非遗富集。潮州不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广东的非遗大市,拥有1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47项省级非遗项目、139项市级非遗项目。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热土,可以说,目之所及皆是文化,手之所触均是历史。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非遗工艺精益求精、特色浓郁,贯穿于潮州人日常生活之中。

  璀璨夺目的金漆木雕、以假乱真的仿生瓷、融入非遗元素的大吴泥塑、香味浓郁独特的潮式卤鹅、鲜甜可口的潮州鱼生、华丽大气的潮绣嫁衣、突出和谐与平衡的潮州工夫茶艺……此次《非遗里的中国·广东篇》走进潮州,通过“一桥一街一楼”,将潮州“处处非遗景,浓浓非遗情”体现得淋漓尽致。“潮州很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潮州的这种文化应该说是市民深入骨髓的一种精神。”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单霁翔在深度体验潮州非遗后如是评价。

  古城正青春

  时光留给潮州的,绝不止于古老。

  在这里,文物与科技交融,传统与现代叠加。宁静古朴的广济桥经过“凤城之光”灯光秀的雕琢刻画,焕发出明艳照人的另一面;涵碧楼里,在VR和AR等高科技的加持下,南昌起义军主力挺进潮汕等历史场景生动“重演”,让市民游客沉浸式接受红色文化洗礼;镇海楼(旧府衙)前,激光投影秀带领游客穿越时空,一览潮州府历史荣光……潮州通过探索“文物+科技”“文物+非遗”“文物+旅游”等新形式,开辟文物保护利用新路径,让千年古城焕发出年轻态。

  文化资源就是经济资源,人文优势就是发展动能。

  让经典流行于当下,是传承的要义。在潮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扛起非遗传承的大旗,他们在这喧哗世界中,耐得住寂寞、苦练手艺,与非遗“双向奔赴”,用青春力量唤醒传统文化之美。在《非遗里的中国·广东篇》中展示潮州大锣鼓的非遗传承人丁泽楷表示,“作为潮州音乐非遗项目传承人,我们将通过开展潮州音乐、潮州大锣鼓进校园活动,以‘传帮带’形式更全面地传播传承潮州音乐、潮州大锣鼓。”

  “五一”假期,潮州古城兴办文创集市,近50个文创摊位在牌坊街沿街展售。泥塑娃娃、麦秆画包包、通花瓷扩香器等非遗文创产品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购买。年轻的传承人们,乘着文创的东风、直播的东风,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让非遗从小圈子逐步走向大市场。

  在潮州《关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便提到一系列支持文创发展的措施,包括推动大师工作室和文创商店集聚发展,打造古城非遗展销“大客厅”;加大文创人才培育力度等。

  牌坊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街内店铺林立,潮州老字号、地方特色店铺、非遗展馆鳞次栉比,近年来,独立咖啡馆、新式茶饮店等新业态遍地开花,商铺负责人也越来越年轻化。90后的冰冰就是其中的代表,她开的踢桃咖啡坐落于古城居民区的隐秘小巷,拥有能俯瞰整个古城的屋顶。“我们的目标是基于古城文化做独立的咖啡品牌。”冰冰告诉记者,踢桃结合本地文化,推出了油柑美式、黄皮美式、单丛茶蛋糕等一系列创意餐品,“这样一来,人们就能拥有一份关于咖啡的潮州古城味觉记忆。”

  如今,越来越多古建老宅被赋予新的内涵,那些由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修缮改造而成的民宿客栈、茶馆餐厅,成了游客感受古城人间烟火的落脚点、打卡点;越来越多年轻人到潮州投资创业,大家以丰厚的文化资源为沃土,挥洒创意、展现才华,吸引着天南地北的游客来此一游……

  “旧日潮州底处所,如今风物冠南方。”今日潮州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向世人展现古老与青春交汇的奇妙魅力。未来潮州也将拿出凤凰涅槃的勇气,重振千年古城历史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