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悦读(2024年2月2日)

呈现众生百态

——读《星空与半棵树》有感

□孙功俊

《星空与半棵树》是湾韵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继《装台》《主角》《喜剧》之后,又一部长篇力作,悦读这部历时八年创作的年月小说,凝聚着作者经年累月的湾韵生活体验。

 

小说的悦读故事情节简单:临近春节,秦岭深处的年月北斗村一棵百年老树失踪,拥有“半棵树”产权的湾韵一家之主温如风,为了讨回公道与自尊,悦读在周围人的年月讥笑声中踏上长达十年的上访之路;热爱天文的小镇公务员安北斗被指派去“劝访”老同学温如风。这棵树为温、湾韵孙两家共有,悦读月黑风高之夜,年月孙铁锤设计灌醉温如风,湾韵指使他人挖走大树出售,悦读然后贼喊捉贼,年月私吞了58000元的卖树款。真相泄露后,孙铁锤拒绝道歉赔偿,并利用自己村委会主任的权势欺凌温如风,以至于温如风层层上访。

 

主人公安北斗将目光投向浩瀚的星空。在泛滥的生活洪荒之中,星空成为安北斗理解人间风景的一把哲学之钥。正是由于痴迷于星空,所以他在处理生活中的琐事时显得豁达,在他刚接手百年老树被盗事件时,对有半棵树产权的温如风说:“你是哪里不舒服了,要在今晚跑到镇上瞎胡闹?”他还时常劝温如风:“好好看看夜空吧,喜欢上了,你那半棵树倒是个屁事。”

 

小说精心塑造了安北斗这个人物形象,作为基层干部,他身上汇聚了乡村的多种矛盾与冲突。安北斗通情达理,为人随和。然而,他落落寡合,几无同道。安北斗无法融入世俗的乡村文化,独享自己的清高,对于匆匆上马的“点亮工程”和“甘蔗酒工程”持保留态度。恰恰由于清高,安北斗对温如风的同情显得意味深长。从反感、理解到直接出谋划策、冒险相助,表明安北斗心底的乡土情怀。星空寄托的是心胸,身边的村民是息息相关的亲人。

 

本书另一位人物何首魁的刻画同样精彩。作为北斗镇派出所所长,他每天有处理不完的案件。他对小镇各色人等了如指掌,对社会上的套路和玄机也参透得入木三分。因此,在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时,他有自己的原则。他的行事风格不拘小节,在大是大非面前更不糊涂,为老百姓铲除了地方的黑恶势力,最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星空与半棵树》除了安北斗、温如风、孙铁锤等人物构成的主要冲突外,文本还回旋着另一些声音。这些声音并未具体介入情节发展,而是或显或隐地喻示一些局外人的观感。猫头鹰多次穿插在故事的“缝隙”,对于事态进展说三道四、品头论足,甚至取笑整个人类。“猫头鹰”应该算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作者将想说的话通过“猫头鹰”讲述出来,又通过“猫头鹰”表憎恶、言是非,这个角色绝不是旁白那么简单。

 

小说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人物的变化:温如风由一个“老实人”被逼成专业户,安北斗从阻止温如风到成为他的“帮凶”,孙铁锤从村主任进化为“孙董”,欧宝财从受害者变为“牟利者”,草泽明本“不谙世事”到最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安北斗仰望星空,可现实却逼着他放下天文望远镜;温如风争取半棵树,可用了半生、糊涂到底才换回一个结果。

 

掩卷深思,作者以鲜活生动的方言叙述了秦岭山区一个村镇的山川地理、人情世故,巧妙地融入了天文、地理、文学等诸多知识,多维度探讨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乡村与城镇、大地与宇宙的关系,成功塑造出安北斗、温如风、孙铁锤、何首魁、南归雁等一群生动鲜活、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书写了在世纪之交的大背景下,乡村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作者始终关注的是处在当下时代、当前社会中人们的生存问题。

 

《星空与半棵树》的立意是埋头走路,路难行时,不妨抬头看看天。其实,无论是安北斗还是温如风,他们都不过是社会中的微小粒子,他们所面对的生活困境看似不过是一地鸡毛,但细水微澜中却翻滚着基层社会的新鲜血液。小说借此展示出植根于传统文化的经验和智慧。毫无疑问,《星空与半棵树》呈现出底层社会的众生百态,它不是任何一位具体人物的英雄颂诗,它是属于每一位择善固执、真诚活着的普通人的命运交响曲。

 

西游路上打工人

——品读《太白金星有点烦》

□胡胜盼

在马伯庸看来,写作就是写出一个好看的故事。

 

《西游记》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将耳熟能详的故事,用全新的角度进行诠释是很难的。“我这篇小文谈不上解构,只是把原著里没有提及的太白金星的特质,提炼成主线而已。”故事以“李长庚最近有点烦”开篇:天庭和西天联合推出“西天取经”的重大项目,太白金星李长庚受命策划九九八十一难,确保项目无虞。本以为一切尽在掌控中,谁知麻烦才刚刚开始。各种经费怎么报销?如何平衡不同上级的诉求?负责给师徒四人制造麻烦的妖怪是雇当地的还是从天庭借调?李长庚因此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尽管故事发生在仙界,但作者通过夸张的笔法,将神仙的烦恼与现实生活中的琐事相结合,令人捧腹之余,也看到了职场人的辛酸。

 

本书写得最精彩的人物自然是太白金星李长庚。马伯庸坦言:“我当初读《西游记》的时候,就对这个老头充满好感。”李长庚就职于启明殿,相当于职场中的办公室主任。太白金星的日常,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在想着希望自己修为上能再升一级。接手“西天取经”项目后,他面对的是难搞的合作伙伴,难懂的领导旨意,耗神的事务处理,以及无法剪断的因果纠缠。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复杂的权力斗争和利益纠葛中,不得不在灵山和天庭之间周旋,在唐僧和孙悟空之间平衡,在私情和道义之间抉择。李长庚没有放弃自己的职责和信念,他用机智和勇气去解决问题,用善良和慈悲去帮助别人,用朴实和幽默去面对世事变化。李长庚最终选择了保持善良的初心。“谁能做到人人都不得罪?至少得守住正理本心。”他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也知道自己在意什么,他有着自己的坚持。

 

本书为许多《西游记》中为人所熟知的角色设置了新的背景,许多情节前后呼应,诸多小人物深陷在职场的泥淖中,进一步烘托了全书的职场主题。诸如,镇元大仙是个掌握吹嘘之术、擅长包装炒作、极会做生意的瑶池宴特供鲜果商。白骨精是个娇俏伶俐、心思玲珑,事事考虑周详,懂变通、会赚钱的妖怪。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隐晦表达各种职场潜规则,映射人间百态。

 

《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毫无疑问是第一主角。本书中的孙悟空却是黯淡无光的。没有背景的孙悟空替玉帝的外甥二郎神背了黑锅,无奈之下大闹天宫,被佛祖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慢慢也就认命了。他是个参透了世间机缘的天庭政治的牺牲品和工具人。从他取得真经登船那一刻起,他已不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就像每一个被生活磨平了棱角的普通人,以往拥有的梦想和抱有的不甘,早就在被社会的毒打中烟消云散了。“悟空冷峻厌世的神情消失了,双眸也不再闪着讥诮与锋芒,眉眼间变得慈眉善目,不见任何棱角。”读来让人感慨万千。

 

诚然,马伯庸的文字有时的确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悟出深意。关于神仙的喝茶,他写道:“这种级别的神仙,说请你喝茶,自然不是真喝。”书中的纠纷与暗斗,他如此调侃:“这是真正的高手,让你吃个哑巴亏,你还得受着人情。”写西王母存在的意义,你不得不击节叹好:“西王母在天庭的地位很微妙。你说她有实权吧,她只是没事在瑶池开个蟠桃会,搞点瓜果分分,不见有什么实差,你说她就是个闲职吧,能去蟠桃会的神仙个个高的吓人,连玉帝见了老太太都客客气气的。这样一位大仙,未必能帮你成什么事,但关键时刻递一句话,坏你的事还是很容易的。”

 

地下取经队伍降妖除魔百般威武,天上神界仙界各怀心思斗智斗勇。只有打碎无意义的追逐,创造真正的价值才是真的得道。《太白金星有点烦》好看、耐读。

在日常里探索人性的幽微

——读《山野幽居》

□潘玉毅

作家俞妍的《山野幽居》由13则中篇小说组成,这些小说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捕捉平静生活下小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讲述了人到中年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不堪,并通过“向内求索,向外探究”,试着发掘幽微而隐秘的人性。

 

我对其中的《童话镇》记忆尤深,这是一则“反乌托邦式”故事。三个“发小”李天、吴海和“我”,曾经无忧无虑、欢喜闹腾,但经历了种种生活的打磨,长大后日子过得都不是很如意。三个“发小”重聚时,李天感慨:“真想回到小时候呀,无忧无虑的,脚伸在桌底下。”小时候,虽然经历了“我”的母亲自杀、吴海的父母离婚等悲伤,但我们三人都有各自的理想,李天的理想是当播音员,“我”的理想是当医生,吴海的理想是当解放军。那时的三人不像现在般迷惘又无奈。

 

即使生活有太多坎坷,但生活在这三个家庭的三个孩子小乐、文文、莹莹“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三个“发小”过去有过的憧憬在孩子们身上得到了延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童话即是对一个幸福结局的渴望。

 

尤其让人感动的是,作者在讲述生活的无奈时仍保留有许多温情的细节。比如吴海是重组家庭,却对对方的女儿视如己出,而继女文文在李天与吴海起口角时,“咚咚咚跑过来,大眼睛瞪着李天,一副小保镖的样子”。李天腆着老脸卖保险,就连儿时伙伴都不放过,看似钻在钱眼里,实则亦为生活所迫:儿子八年前得了白血病,倾家荡产也没能保住;儿子死后,遭受打击的妻子崩溃了,精神状态时好时坏,这也导致莹莹从小胆子就特别小。得知李天的遭遇,不满他兜售保险的吴海也打算购买保险……小人物的细碎温情,有时比那些宏大的故事更让人感动。

 

《独钓寒江雪》营造了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作为故事发生背景,并由此展开情节冲突和情感叙事。小说的女主人公绮云受兰姐之托,去看管后者出租的单身公寓。小说通过插叙的方式,把兰姐、姑母、叶老板、芬姐、刘枫泉推上舞台。随着情节的推动,旧时的一段段经历、生活的一个个截面“你推我搡”,在薄薄的纸张上上演了一出大戏。

 

《山野幽居》里的其余篇章大抵也是如此,虽然反映的具体问题并不相同,但都围绕着中年男女当下或曾经的困境和救赎展开。作者非常善于在现实中取材,《拼团》里的导游无疑是购物团黑导游的真实写照;从《秤砣压几斤》里的老张和牛国民身上,则能看出富人与穷人生病时的不同选择,以及人在疾病面前的无力感;《吉雅,吉雅》聚焦师生话题,王佳音、大胖学生时代的叛逆与长大后的认同,母亲曾经种下错误的因与临老时的“忏悔”,读来都让人感觉意味深长。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各自的悲伤与欢喜。选择一往无前,还是让渡一部分快乐,结果也会大相径庭。曾有人说过:“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通过《山野幽居》,俞妍庖丁解牛般一步步走近、呈现人性的幽微。

一生低首谢宣城

□程醉

“青莲才笔九州横”和“一生低首谢宣城”是清初诗人王士祯《论诗绝句》中的两句。其中的“青莲”指的是李白,“谢宣城”则是指南朝萧齐文学家谢朓。谢朓因为曾经出任过宣城太守,故而世称“谢宣城”。王士祯是“神韵说”集大成者,他这首诗用现在的话说即谢朓是李白的偶像。

 

纵观李白一生所写的诗,不但直接涉及谢朓的有15处之多,并且他还先后7次前往宣城,据说也是因为仰慕谢朓的原因。

 

众所周知,李白是一个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人。他既不会“摧眉折腰事权贵”,还可以“天子呼来不上船”。那么,谢朓又为何会让“诗仙”如此倾倒甚至折服呢?

 

谢朓字玄晖,生于公元464年,是今天河南太康人,世代高门甲族,20岁便出仕为官,任过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后来因被人诬告谋反,冤死狱中,年仅36岁。他现存诗200余首,多有描写自然景色的佳作。比如《游东田》中的“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治宅》中的“风碎池中荷,霜剪江南绿”等。

 

李白对谢朓的景慕大致可以追溯到其青年时期。公元726年,25岁的李白从四川刚到南京,登上金陵城西楼后作《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其中最后两句云:“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就是化用的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后来,李白在《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朓》中化用谢朓的这两句诗:“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此诗前面的“迢迢白玉绳”和“斜低建章阙”两句,其实也是化用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中的“玉绳低建章”句。正是由于李白对谢朓十分崇拜,他才在此诗的最后发出了“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的感叹。

 

李白崇拜、学习、化用谢朓的诗,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化用的谢朓“澄江”句,比原句更有名,成为了千古绝唱。后人云:“逢澄江而不敢咏者,诗人畏谢功曹也。”谢功曹就是谢朓,因曾任南齐随王萧子隆镇西功曹,故名。

 

古人所作格律诗非常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不过,李白的诗常常不合格律。然而,他在写追慕谢朓之情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时,不仅对仗工整、音韵谐畅,且严格合律。因此,后世评价李白的这首诗深得谢朓诗“清丽”之体。明朝的诗歌理论著作《诗薮》还据此认为“世目玄晖为唐调之始,以精工流丽故”。

李白对谢朓的仰慕之情被后世小说家冯贽进行了演绎,他在《云仙散录》“搔首问清天”中说,李白爬上华山落雁峰后,仰天长叹道:“此山最高……恨不携谢朓惊人诗来,搔首问青天耳。”

理发

□徐妮

父亲给人理发大半辈子,从未开过一个店,从未收过一分钱。父亲说,他理发是为助人,而非谋生。

 

在老一辈人的心中,那个时代最好的美容,就是年底理个发、剃个头。那时的乡下,方圆十里有推剪的人家屈指可数。多数是用剃刀给孩子们剃发,但剃出来的发型坑坑洼洼,像“瓦片房”一样。爷爷家则是用推剪给父亲理发,理出来线条流畅,整齐美观。从那时起,父亲对理发就有了自己的审美,并生出兴趣。

 

父亲上中学时,有一年放寒假回家过年,到镇上的一家理发店修剪头发。因人多需等待,父亲就默默地坐在一旁,看着老师傅左手拿着梳子,右手拿着推剪,熟练地为客人推着寸头……父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就这样没多久便学会了。后来,父亲才知道,那个老师傅是大家口中方圆百里技艺最好的理发师。

 

从那以后,父亲在学校开始帮同学、老师理发。18岁那年,父亲背起行囊到几百里外开启军旅生活。在部队里,父亲会理发的事很快被战友们知晓了。不光是战友们来找父亲理发,就连排长等都专程来请父亲为其理发。

 

六年后,父亲复员归乡。乡亲们都知道父亲当过兵,且是个特爱干净、特讲究之人。逢年过节,来家里找父亲理发的人络绎不绝,无论来者是大人还是孩子,父亲来者不拒,一视同仁。一来二去,生人也变成熟人了。大家理完发也不急着走,都愿在凳子上再坐一会儿,和父亲聊聊今年的收成,聊聊子女的学习,聊聊乡里的路该如何修,聊聊新年的打算,甚至有人建议父亲到城里开理发店,父亲笑笑不语。

 

父亲给人理发无数,每次都很投入,从来不会将就。在父亲看来,人一定要有精气神。做人,要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挺得起背、昂得起头。一个得体利落的发型可以使人更精神,更显气质。所以,父亲对自己的发型也尤为在意。

 

后来到了县城,父亲常去一家理发店,老板较年轻,技艺还不错。有一次,父亲找他理发时,正好碰到老板在为一个小孩理“小平头”,坐在一旁的孩子奶奶焦虑地看着。“小平头”是很多年前流行的,年轻的老板理起“老发型”来确实有些难度。父亲看出了老板的为难,便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忙。老板把梳子和推剪递给了父亲。不一会儿,父亲就给小孩理好了,小孩的奶奶乐呵呵地说:“这才是地道的小平头嘛,谢谢了。”老板问父亲的店开在哪里,父亲笑了笑,说:“我没开过店。”店老板给父亲理好发后说:“您刚才帮了我的大忙,这次不用付钱了。”父亲临走时还是把钱放到了柜台上。

 

有一年岁末,父亲在街上办年货,偶然遇到了三位老战友,见面后彼此握着手激动不已,回忆起军旅生涯,还说他们今天正想理发,于是父亲带战友们进了他常去的那家店。进店后,老板接应他们问谁先理。三位战友相互谦让。其中一位战友提出,还是想让父亲为他理发,另外两位战友也齐声附和。于是,父亲向老板借了推剪,挨个为三位老战友悉心理发。一缕缕银发掉落,正如那一寸寸光阴逝去。人生不可逆,曾经18岁的小伙们,如今都已到了花甲之年。临别前,老战友们非得付钱,父亲把钱留给了店老板。

 

多年来,父亲从黑发人一直剪到白发人。几年前,父亲收起了他那把手推剪,开始用电推剪为他的孙子和外孙们理发。我想:在过去的几十载,父亲修剪的不只是头发,还有那些弥足珍贵的时光。

重返遥远的家园

□丁太如

重返遥远的家园

感受美味佳肴的回味

朦胧的醉意,打湿音乐的涛声

在村庄省略的部分

写下熟悉的名字

那一条河便有了波涛汹涌

 

重返遥远的家园

感受絮絮叨叨的教诲

心中的祝福,打破黑夜的呢喃

在体温融化的雪地

写下生命的感激

那片守望便有了风雨与共

 

重返遥远的家园

感受落叶归根的情愫

思念的泪滴,浸透村庄的暗示

在满目苍夷的老屋

写下岁月的箴言

那份亲情便有了血浓于水

 

重返遥远的家园

感受万顷烟波的故乡

冬日的燃烧,蔓延眺望的目光

在蠢蠢欲动的麦地

写下绿色的希望

那份耕耘便有了青翠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