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赵志文:用心做好一块叉烧,用情传播非遗文化

选购食材、非遗制作叉烧、传承接待食客……今年春节假期,人赵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第四代传承人赵志文家的志文做好烧味炉依旧炉火兴旺,赵志文如往年一样忙得不可开交。用心遗文

走进赵志文家制作烧味的块叉后厨,一股热浪迎面扑来,烧用半人高的情传烧味炉内荔枝木熊熊燃烧,空气中弥漫着荔枝木和叉烧的播非香气。赵志文笑着说道:“这些炉子比我的非遗年龄还要大。”

非遗传承人赵志文正在查看刚出炉叉烧的传承“火候”。(资料图片)

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的人赵制作技艺源于赵志文的太爷爷赵池大,在赵志文的志文做好爷爷、父亲以及他的用心遗文坚守之下,得以传承至今。块叉赵志文说,他的童年充满叉烧烧排骨的味道。记忆里,爷爷与父亲终日守着烧味炉,坚守着祖传技艺,只为做一块最好吃的叉烧,但赵志文却对传承祖传技艺丝毫不感兴趣。2011年,看到意外受伤的父亲,还在辛苦坚守着祖传技艺,几经纠结,赵志文回到了家乡,开始学习如何制作烧味,并和父亲共同经营餐厅。

四代人的坚守,用心做好一块叉烧,让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逐渐声名远扬,越来越多的食客不辞辛劳,驱车前来一尝为快。2015年,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被列入珠海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每年春节,赵志文都会因自家的非遗美食而忙得脚不沾地。

今年,赵志文更忙了。

成为非遗传承人后,赵志文开始关注斗门非遗文化。他发现,斗门镇乃至斗门区都有不少非遗项目,其中,有不少是和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一样的非遗美食,但是知道这些非遗美食的人不多。作为非遗传承人,赵志文觉得自己有必要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点力量。

经过观察与思考,赵志文认为,斗门区虽然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但是这些非遗项目或散落各处,或只是偶尔在文化活动中“露露脸”,缺乏传承和发展的动力。如果能够将这些非遗项目集中在一起,并提供一个进入市场的渠道,让市场为非遗文化传承提供动力,那么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就多了一条路吗?

一个关于打造斗门非遗传承基地综合体的想法在赵志文的脑子里浮现:该综合体将融合非遗展示、工艺观摩和体验、表演交流、美食品尝、特色农产品展销等多种功能,能为游客提供观看非遗表演、品味非遗美食、手工制作非遗美食等服务。今年春节前,该综合体由想法变成了现实。

斗门非遗传承基地综合体。

辘筒瓦屋面、龙船脊、镬耳顶……在大赤坎村牌坊的斜对面,两栋岭南风格的仿古建筑颇为引人瞩目,这就是斗门非遗传承基地综合体。站在综合体内,赵志文自豪地说道:“现在,综合体一号楼已经正式对外开放,二号楼正在抓紧装修。全部开放后,预计年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到时候,就会有更多人吃到斗门非遗美食,也会有更多人了解到斗门非遗文化,而且还能够为乡亲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再忙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