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协为何要持续限薪和限制投入球员薪水或可以超标

足协为何要持续限薪和限制投入球员薪水或可以超标

日期:2023/02/22 18:06作者:佚名人气:

导读:而对于球员的足协制投薪水,2019赛季开始,为何国内球员新签订时税前年薪不得超过1000万元。持续年底,限薪中国足协出台了相关政策,和限本土球员税前年薪最高1000万元,入球国脚可上浮20%;而外援收入最高为税后300万欧元。员薪这意味着很多球员的水或收入,按照薪酬等级来分,可超要远远低于500万元。足协制投中国足协于当年1月中旬发布了“限薪令”,为何要求各俱乐部统一最高工资及出场费,持续规定甲A球员最高月工资不得超过1....

澎湃新闻记者 宋成亮

12月14日,限薪职业联赛专项治理工作会议上,和限就在此前媒体多次铺垫之际,入球中国足协公布了一系列限制俱乐部投资和球员薪酬的相关政策。

足协为何继续限薪限投,新的球员收入体系是否合理,新政是否会像过去一样面临沦为废纸的风险……政策出台的背后,是外界关注的问号。

中国足协在上海召开中国职业足球联赛专项治理工作会议。

两年前的政策成了废纸

限制俱乐部投入金额,限制球员工资,其实早在2018年中超,在上海举行的职业联赛总结会上就有明确的政策。 会议首先公布了未来三年俱乐部总支出的最高限额:中超俱乐部:2019年12亿,2020年11亿,2021年9亿。

球员薪资方面,从2019赛季开始,国内新晋球员税前年薪不得超过1000万元。 入选2019年亚洲杯和2022年世预赛国家队名单的国足,年收入最高可达20%至1200万元。

但是很快,这次总结会上的所有议案都变成了一张废纸。 从俱乐部层面来说,没有人愿意主动减少投入足协国内球员的最高工资,因为这必然意味着球队的竞争力下降。

从政策上看,只是出台了规定,并没有制定严格的处罚措施。 比如俱乐部投资可以超标,球员薪水也可以超标。 最终,高高举起、缓缓落下的处罚方案没有得到实施。

去年11月20日,在里皮在世界杯预赛击败叙利亚后宣布辞职后不久,中国足协发布规定:各中超、中甲、中乙俱乐部暂停与国内球员签订个人工作合同,包括但不限于首字母协议、新续约合同等,这在外界看来是中国足协对球员限薪问题认真对待的标志。

年底,中国足协出台了相关政策。 本土球员税前年薪最高可​​达1000万元,国足可涨幅20%; 而外籍球员的税后收入可达300万欧元。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国足协从行业角度确定的中国球员相对合理的收入水平。

会上,公布了新的限薪政策。

投资人真的不能烧

在行业制定并公布相关政策一年后,更严格的政策再次出台,这背后显然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因为疫情等因素对俱乐部投资人背后的企业影响很大。 前几年的疯狂烧钱,到了这个阶段,投资人真的烧不下去了。

今年的联赛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以往,如果中超球队拖欠工资或奖金,就会被视为异类。 毕竟,这是球队最大战斗力的保证。 今年,拖欠工资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球员的心理接受度也下降到了“欠薪没关系,到某个时间点结清就好”的程度。

陈戌源在会上透露,早在今年夏天,他就与各俱乐部的投资人进行了交流,减费降薪的方案获得了一致支持,“许家印、王健林、张莉、张近东、胡葆森、周锦辉等等等,投资人已经明确表态了,有了思想觉悟,有了思想觉悟,才能有好的执行力。

除了投资方层面,相关内部人士还向澎湃新闻表示,近年来中国球员高薪低能的现状也引起了上级部门的不满。 最近一个月,圈内流传着一组数据——中国球员薪资是J联赛的5.8倍,是K联赛的11.7倍。

据了解,这一数字是经过多个相关部门调查后得出的。 在有关部门看来,球员的薪水其实应该高于现在公布的标准。 中国足协出于对行业发展的考虑,也进行了一些沟通交流。 ,最后定下当前的收入标准。

对于目前的标准,陈戌源也解释说,主要是从四个维度考虑,“一是参考亚洲的联赛,特别是日韩联赛,也参考五大联赛;二是考虑投资人对俱乐部的投资可行性;第三个维度是金元足球旗下球员的高收入与应得的收入进行比较,有联系;第四个维度是考虑薪资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限制计划,不可能有漏洞百出的计划。”

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

球员收入回归中超元年是否合理?

中超一线队国内球员税前年薪不超过500万元(税后约275万元)足协国内球员的最高工资,平均年薪税前不超过300万元(税后约165万元)税)。 薪水可以说是非常高了。

毕竟,顶薪标准是显而易见的。 一支球队不可能有很多顶薪球员。 有资格领取顶薪的,都是主力阵容中的绝对主力。 理论上,一支球队不会超过5名球员。 这意味着,很多球员的收入,按照薪资水平划分,远低于500万元。

这个收入水平如何?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末代甲A,中超元年。 国内顶级豪门申花先后从辽宁签下了张玉宁和肖战博两位最优秀的本土内援。 两人税后收入300万元。 当时并没有严格的薪资标准,但在2010年恒大进入中国足坛之前的那个时代,申花、鲁能等国内顶级豪门为本土球员开出的薪水最高,为税后300万元。 这也是圈内顶薪的默认数字。

对于球员薪资回归中超元年,有人认为,参考物价,尤其是房价的上涨,球员薪资应该不会和十几年前一样了; 收入体系,哪怕是税前500万元的标准,也已经很高了。

没有人可以说服任何人接受这两种观点。 说到底,还是市场决定的。 过去10年疯狂的足球市场给了球员一夜暴富的机会,而现在市场却在朝着稳定的方向下跌。

2017年初,崇明岛弟子回岛“探亲”时,徐根宝曾说,“即使足球市场不理性,也要保持内心的理性。当市场被善待的时候,你应该努力踢球赚钱养家;一旦市场回归理性,你也必须有良好的心态,知道自己真正的能力和价值。你必须牢记你的初心:你是谁玩什么?”

早在1999年3月3日,人民日报就有一篇题为《无奈的“限薪令”》的报道——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吴绍祖在不同场合多次呼吁:足球运动员的收入要减少。 向下。 他告诫说:“收入那么高,能行吗?赚多了,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眼前的短期利益影响长远利益,危及我们的改革。从大局考虑中国足球改革,一定要收入下来。”

中国足协于当年1月中旬发布“限薪令”,要求各俱乐部统一最高工资和出场费。 比赛奖金不能超过40万元,平局不能超过15万元。 还配备了相应的处罚条款,比如规定俱乐部必须每3个月向足协报送一份教练员和球员签署的薪资清单,每3轮一次的出场费清单等。

“限薪令”在足坛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中国足协专业司司长马克俭当时认为,足协这样做是无奈之举,而这一规定也有其不合理之处。 他说:“很难掌握球员薪水多少合适的尺度。”

申花俱乐部主席吴小晖

三年缓冲期决定政策成败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中超足协公布的薪资标准和投入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要等上三年才能全面进入执行阶段。

这是因为目前联赛中俱乐部与球员之间现有的大部分合同都远远超出了标准。 以参加亚冠联赛的四支球队为例,几乎每名外援的年薪都超标。 处于超标状态的玩家不在少数。

在这样的情况下,俱乐部每年的投入远超6亿元,而俱乐部的投入要想真正回到合理的状态,就必须等到这些超额合同自然结束。 据澎湃新闻报道,目前中超球队之间的超标合同基本可以在2023年结束后结束。

这意味着,未来三个赛季,新政策将处于缓冲期。 原先的旧合同造成的超标,中国足协很难对俱乐部进行处罚。 所谓的各种后续处罚条款,其实是处于法律不责备大众的状态。

当然,俱乐部在新签的合同中不能有违规行为,否则以中国足协看似真诚的态度,一定要抓到典型,严惩不贷。

这三年的缓冲期非常重要。 足协可以提前进入裁判的角色,俱乐部也有足够的时间来适应新政策。 如果游戏中的所有玩家都能很好地遵守规则,那么三年后新政将很容易被各方接受。

不过也有人担心,此前中国足协并没有出台限薪政策。 就拿足协这次要严厉打击的阴阳合同来说。 最终,当中国足协发现几乎所有俱乐部都在违规时,所谓的处罚也无从谈起。

在当下的中国足坛,大资本时代在某种程度上更难经营。 一些俱乐部更是直接违约,多次在高规格比赛中更换胸前广告合同。 事后的解释是,违约也是合同的一部分。 像这样的俱乐部,要真正遵守规章制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 如果三年后经济形势好转或者其他原因,很多俱乐部重新找回了烧钱的实力和动力,那才是真正考验中国足协的时候。

本期编辑 周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