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石窟中的菩提树

●张维艳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菩提树的炳灵故事,最脍炙人口的寺石当属禅宗五祖弘忍的两大弟子神秀和慧能的对诗,神秀在壁上题诗“身是窟中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提树时时轻拂拭,炳灵勿使惹尘埃”,寺石而作为禅宗六祖的窟中慧能则对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提树本来无一物,炳灵何处惹尘埃”。寺石菩提树作为一种圣树,窟中在佛教中有着很高的提树地位。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炳灵传播,佛教石窟寺的寺石壁画中大量出现了菩提树,菩提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窟中影响。

c9721163-8e6b-42d4-87f4-b09ceb6f0cf6.jpg.jpg

11号窟菩提树

在炳灵寺石窟各个时代的壁画中,绘制了大量的菩提树,比较有特色的有第169窟12龛西秦时期的菩提树、第6窟北周时期的千佛菩提树以及第10窟和第11窟中唐代时期的菩提树等,每个时期的菩提树代表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

第169窟北壁12号龛中的菩提树,是我国石窟中出现的最早的菩提树题材,位于说法图中释迦牟尼佛顶部,彩绘枝繁叶茂的花树,状似莲花图案组合而成,表现了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为大众讲经说法的场景。在绘画过程中将西域的晕染技法融入到我国传统的线描艺术中,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展现了东西方文化在丝绸之路上交流融汇的面貌特征。

第6窟是北周时期的洞窟,窟内的塑像和壁画深受南朝佛教艺术的影响,窟内四壁绘千佛,着通肩袈裟,禅定印结跏趺坐,每尊佛之间以菩提树相间隔,树呈“丰”字形,表现出佛祖在树下静修的场景,整幅画面呈现出了一种佛国世界的祥和与宁静,这种树下千佛的表现形式在其他石窟较为少见。

第10窟开凿于唐代,壁画属于中晚唐时期的作品,其艺术特色已经完全中国化,并且渗入了大量世俗化的成分。第10窟的菩提树位于正壁主尊佛的两侧,绘有两棵高大挺拔、红枝绿叶的树,树上满绘元宝状的果实,树下佛祖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为大众讲经说法。第11窟也是中晚唐时期的洞窟,菩提树位于正壁主尊佛两侧,树干高大,枝叶繁茂,叶子长且直,状似中国南方地区的椰子树。关于11窟中的菩提树,人们有着不同的解读:一种观点认为它是菩提树不同的表现样式,代表了画家对菩提树及菩提思想的认知和理解。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它是多罗树,多罗树也是佛教中常见的一种圣树。在纸张尚未问世的古印度,佛教徒们常将多罗树叶截成长条,在上面刻写经文,穿孔集结成册,就形成了早期的佛经——“贝叶经”。

菩提树原产于古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等地。“菩提”一词属于梵文音译,在佛教中意为觉悟与智慧。《无量寿经》上说:“哀受施草,敷佛树下,加趺而坐……得微妙法,成最正觉。”在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菩提树更是与佛骨舍利、佛像一起被列为世间应受礼拜的三种器物。菩提树作为佛教文化的象征,也常种植于寺庙园林中,其智慧和觉悟的寓意配合庄严肃穆的寺庙建筑表现的恰到好处。

编辑:马忠德 责任编辑:孔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