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大家(2023年11月13日)

tqb-20231113-008.jpg

封开

□蒋子龙

当你看到“封开”这两个字,湾韵脑子里会不会先想到的年月是“开封”,以为是湾韵作者把字写颠倒了?其实,从左往右念是年月封开,按古例从右往左念就是湾韵“开封”。无所谓颠倒与否。年月倘若口齿不清楚或大舌头,湾韵也容易将“封开”读成“分开”。年月它地处广东西北,湾韵确是年月由此将“两广”分开,是湾韵广东、广西的年月分界之地。

 

这就是湾韵岭南古郡——封开。而不是年月中原的开封。

 

或许可以称封开为“岭南第一古郡”,湾韵这里是岭南人最早的生息地。自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封开便成为统辖岭南地区的首府。当然,历史上封开的名称变过多次,郡县本来就置废无常,这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相称。

 

比如广东自古留下来带“庆”字的地名就有两个:肇庆、德庆。德庆紧临封开,现均属肇庆市管辖。而肇庆古称端州,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的产地,也是宋神宗第十一子端王赵佶的封地。阴差阳错,因宋哲宗无子,“万事皆能,惟不能为君”的赵佶,偏偏就鸿运当头被立为皇帝,成为宋徽宗。他大喜过望,便将好端端的端州给改了名字,并亲笔用他自创的“瘦金体”题写“肇庆府”——吉庆开始之地。

 

这自然是后话。整个岭南地区最早的经济文化中心之所以是封开,跟它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封开是岭南通往中原广大地区的交通枢纽,丝绸之路也在封开进行海陆对接,是中原文化与岭南的交汇点。于是,封开便成为“岭南土著文化发祥地和粤语的发源地”。

 

同时,封开又是珠江三角洲与大西南的交会点,是岭南通向大西南的咽喉之地。封开不只有“回”字型古城堡,城北还有封门山,峰峦秀蔚,两崖如门。于是,封开被称为“两广门户”,也是广东、广西及广州“得名的来源”。

 

如此,封开自然成为中原文化向岭南传播的“最早受惠地”,加上自己的地域特点,逐渐成就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被尊为“岭南儒宗”的汉代大经学家陈钦、陈元父子等。中华开启科举考场后,岭南的第一个状元,就是17岁的封开人莫宣卿。他带着一方端砚进京,纵横捭阖,拔得头筹。

 

形成历史如此悠远而有趣的古郡,除去特定的地理位置,还有它独特的形貌。北回归线穿境而过,冬短夏长,气候温暖,水量丰沛。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2200立方米,而封开人均水资源竟达5842立方米,境内大小河流129条,碧水浩渺,映天辉日。

 

“封开”就得名于两条像模像样的河流:“封溪水”和“开江”。而封开境内最大的河流,却是珠江的主干西江,流经两千余公里,从封开的西南部穿过,然后与东江、北江汇合后成为珠江。古郡境内的第二大河是贺江,斜贯封开中部,然后注入西江。两江之间便形成古老而肥沃的“河谷冲积平原”。肥沃到什么程度?夸张点说,插根稻草就能长出稻谷,插根木棍就能长成小树。肥沃是因为古老,称其为古老,是因为没有遭受太多现代化学品的污害,雨后田埂上还会有蚯蚓在爬。

 

其实古老的蚯蚓并不能证实土地的古老,土地的好坏也不取决于是否古老,而是看它的活力。其表象就是松软又肥沃。能形成这样的冲积平原,又是怎样的江河呢?

 

封开作为连接珠江三角洲和大西南的枢纽,自然交通便利。但进入古郡最美的路有两条,一条是水路,乘船由贺江溯流而上。水波荡荡,云烟轻浮,两岸凝黛拔翠,远望野气迷朦,流水带着花香,山影压着碧波。封开号称“八山一水一分田”,但大多是丘陵低山,800米以上的青峰都分布在东部边界,乘船是由下往上看,山蔼苍苍,江依翠屏,“一峰未了一峰迎”,可尽兴享受野航的妙趣。

 

驾车由公路进入封开,则是由上往下看。江水悠悠,烟波缥缈,水色映山色,山色染清波。贺江多湾,一湾连一湾,一个半岛牵着一个半岛,一湾一个景致,一个半岛有一个半岛特殊的形状和植被:或云水交相辉映,或千峰倒影重重,或碧水绕芳甸,或江岫连天阔,或山岚冉冉,或水田澄鲜……俗称的贺江“碧道画廊”,集山、水、林、田、湖、湾、岛诸多风光于一体,真是凡间仙界,美不胜收。人们到此,眼睛不够用,相机不够用,往往是一湾还没有看够,却被催促着不得不移步下一湾。

 

在岭南,一般的青山绿水不足为奇,古郡封开有16个森林公园和一个湿地公园,其实大可不必这么细致地划分,封开除去水和庄稼地,其余都是森林,可谓“八林一水一分田”,整个封开就是一个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

 

或许因为它处于两广接合部,更幸运的是多年来远离浮躁,这也不能不归于历史的厚重,浮躁往往要躲避历史。虽然现代商品社会的人要不顾一切地赶新潮,追时尚,但古老的优势依旧会像它的历史一样悠长而浑厚有力。

 

所以,当人们来到古郡封开,却有一种发现新大陆般的惊喜,纷纷站古城门上“封开”两个大字的下面拍照。没有到过封开的人,看到照片却张口就是:“开封啊!”

蒋子龙1941年生于河北省沧州,曾任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多次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奖。代表作有《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农民帝国》等。201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4卷本《蒋子龙文集》。

 

tqb1113008_003_01_b.jpg

水云间(油画) 朱蕊 作品

 

珠海叠印 

□蒋力

最近一次的珠海之行,是与珠海戏剧界的同仁一起研讨剧作家张林枝的剧本新作《南来的大雁北去的风》。剧本中的主人公是画家古元,珠海唐家湾那洲村人,我四十年前认识的美术界前辈。剧作者张林枝,我三十年前认识的戏剧界长者。剧本写的是青年古元在延安成名的故事。我对1942年前后那段历史极有兴趣,做过实地考察和专门研究。兼之我退而未休的戏剧人身份,种种理由,把我推到了研讨会第一个发言的位置。会前的一个细节:林枝大姐将一位小女子拉到我身边,介绍说,这是她的助手,名叫梁彦。

 

这样的会,一般只开半天,此次亦不例外。中午吃饭时,林枝说:下午的时间自由安排,我陪你们去唐家吧。这个日程,本来排到了次日,我已预留了大半天的时间,现在要提前,我也不反对。可惜的是另两位外请的专家都不得空,这参观几乎就成了专为我安排的项目。

 

去唐家的路上,我贪看着车窗外的风景,总想找到些印记,可以与我三十年前来此采访时的印象有所叠印。我那次到珠海的准确时间是1990年,珠海建特区十周年之际,采访期间,大略了解了1980年之前的珠海概貌。那篇报告的最后,落在海边的雕塑珠海渔女处,提到那之前美术界对这件雕塑的争论。那时,似乎还没有情侣路之说,而三十年后的情侣路,已向两端伸展,成了情侣北路、中路、南路。珠海渔女仍在,倒比以前显得更为含蓄、内敛、融和了。

 

继续入眼的景观是以日月贝造型夺人眼球的珠海大剧院。以前,建市之前,这里只有一家勉强可以放映电影的流动渔民会堂,1984年建成的珠海影剧院,5年后成为珠海举办国际艺术节的主场。我在那里的艺苑招待所住了好几天,自然不会忘记。这次看到珠海大剧院,尽管是远观,没时间进去观赏,也很心舒了。心舒的一个理由:它是中国人的设计。

 

再往前行,路的左侧出现了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楼群。听说还有北师大珠海校区。

 

车在唐家古镇边停了一下,接上了梁彦。我方意识到,午饭时她没有和与会者在一起。接下来的参观,尤其是在古镇的参观,她倒像是导游,更像是主人了。

 

唐家湾那洲村,进村不远,即见到古元故居那个小院,是一栋面阔三间、二进夹一天井的房子。迎面立有一尊汉白玉雕塑的古元胸像,很是醒目。室内悬挂了多幅古元画作的复制品和照片。他早年的自画像、青年时期创作的一系列木刻、晚年画家乡的大榕树、临终前一年写的“情系乡土,饮水思源”等字画,都吸引我驻足品味,与我印象中的古元先生叠进淡出。解说员让我注意建筑的特色,尤其是门楣上的彩绘和灰雕。侧面小院里,可欣赏到侧墙上的灰雕,梁彦拍了照片,让我更清楚地看到灰雕精湛的工艺。又一个细节也是我关心的:据介绍,古元的骨灰一分为三,其一送到了延安,其二撒在北京的玉渊潭,其三带回到家乡这个小院。没有见到院内有墓,但我意识到,我的“墓歌系列”写作,又添入了一个我尊敬的历史人物。

 

共乐吧的对面就是共乐园园门之一。园在山上,山不高,其名鹅岭。初为私家花园,几年后即易名“共乐园”。园内的柠檬桉树、盘石孤榕、观星阁、信鸽巢、罗汉松、石桌椅等无字景点,与石牌坊、“翠耸丹流”碑等有字处交相辉映,如斜阳般衬出近代史的一页。

 

折返,拐进一个窄巷,巷口有“唐家曲艺社”的木牌,林枝说,若是周末来,在巷口就能听到曲艺社的动静了。梁彦的工作室在一栋老房子里,说来也有奇缘。自小喜爱粤剧的梁彦,拥有的第一套粤剧碟片是唐涤生的《帝女花》;报考广东粤剧学校时,她唱的是唐涤生的作品;到珠海工作后,来唐家湾游玩,无意间在这间老房子前拍了照片,后来才知道唐涤生故居就在旁边。三年前,她在这里办了“涤生粤剧班”,最初只有三个孩子,现在发展到在珠海其他各区都有分号、有了一百多个小演员的“涤生青少年粤剧团”。这些小朋友目前掌握的剧目已可撑起一台晚会,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都有。经常演出的剧目中,包括梁彦自己创作的《涤生从艺记》和《过伶仃洋》。参加省上的戏剧小梅花比赛,为珠海拿到第一块金牌,今年的交流演出,演到了港澳两地。

 

仓促而来,无法看到孩子们演粤剧了,我看到的是几十套戏装、几十幅剧照、精致的琵琶、海报、书画等等。有一幅字,写的是“红船弟子”。“红船”乃粤剧的代称,其后的“弟子”即一代代的粤剧演员,作为一个粤剧的传承人,年轻的梁彦,好有担当!

蒋力中央歌剧院研究员、歌剧音乐剧制作人兼导演、作家、评论家,有《墓歌集》《书生札记》《杨联陞别传》《王叔晖画传》等十种文艺专著出版。

 

 

送别 (组诗)

□李少君

西山暮色

久居西山,心底渐有风云

傍晚我们要下山时,他还不肯走

说要守住这一山暮色

 

他端坐寺庙前,仿佛一个守庙人

他黝黑朴实的面孔,也适宜这一角色

他目送我们,也目送一个清静时代的远去

 

来雁塔之问

万亩荷花,十里垂柳,随处竹林

如此风光遗产,还剩多少?

 

半池月色,一泓清水,数点蛙鸣

何等闲适心态,还余几分?

 

吟两句诗,抚一曲琴,养一夜心

这样的隐逸君子,还有几个?

 

情似湘江,顽如石鼓,固若衡岳

此等节操胸襟,当下何处可觅?

 

年少时在南北各地行走,怀此疑问

现如今东洲岛上船山书院或可解惑

 

送别

——致李叔同

送别

你最终把自己送到了寂静之地

悲欣交集,终归圆寂

 

你凡事认真

一刀一笔刻下的人生印迹

历历清晰,如一幅版画

从繁华落为枯寂,不过色相

 

你曾历尘世,遍居佛国

始终未能逃离孤独之境

一世为孤独世,一国乃孤独国

芒鞋竹杖行者,一人是孤独之人

 

夜晚的放风时刻

白天,加沙的整个天空都成了禁区

直升机嗡嗡盘旋巡查在城市上空

俯视和监管着每一个街区的每一个角落

 

只有到了深夜,风筝才获得了自由

于是,城市里每一夜都出现奇特的一幕

成千上万的人在大街上放风筝

他们追逐、他们奔跑、他们欢呼

终于把一种内心的自由放上了天空

 

鼓浪屿的琴声

仿佛置于大海之中天地之间的一架钢琴

清风海浪每天都弹奏你

流淌出世界上最动人的旋律

 

这演奏里满是一丝丝的情意

挑动着每一个路过的浪子的心弦

让他们魂飞魄外,泪流满面

 

确实,你是人间最美妙的一曲琴音

你的最奇异之处

就是唤起每一个偶尔路过的浪子

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一生中最美妙的经历

 

然后,他们的心弦浪花一样绽开

在这个他们意想不到的时刻和异乡

李少君1967年生,湖南湘乡人,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主要著作有《自然集》《草根集》《海天集》《应该对春天有所表示》等十六部,被誉为“自然诗人”。曾任《天涯》杂志主编,海南省文联专职副主席,现为《诗刊》主编,一级作家。

 

 

闲言碎语

□罗春柏

1

或喜或悲,过去的容颜

蒙太奇般叠现

昨日的镜子,照亮今天

喧嚣和浮躁,滑入了云烟

 

2

尘间多梦

喜的或恶的,如走马灯

醒来了,都是猴子

打捞的水中月

 

3

庙堂前,成片的信众

在祈祷,端坐的神

从不说话,案台上

信仰的灯,没有熄灭

 

4

一位失聪的画家

画出一幅壮丽江山

现场,有人鼓掌

事后,有谁去细细观赏

 

5

青草,匍匐

在土地上,

遭受多少践踏

依然仰望着青天

 

6

稻草人,迎风而立

挥动着令旗

麻雀,被吓跑了

老鹰,却若无其事

 

7

风,一阵阵吹着

乌鸦,不停地鼓噪

你,无心细听

只在树下,浅唱轻吟

 

8

经过许多风雨

读过很多故事

当艳阳高照的时候

你,如月落水井

 

9

有人指鹿为马,你说不是

被指责了,你欲寻公正的砝码

然而,世间依然有

非马是马,真马非马

 

10

在大戏院里

演出的节目,丰富多彩

岂料,看戏的人

有的低头,有的闭着眼睛

 

11

笼子里的画眉

一样欢快地歌唱

笼子里的人,却说不出

半句真话

 

12

一个戏子,脸上

常常亮出光鲜的表情

本来是过场小丑

却像驾驭舞台的主人

 

13

礁石,从波涛中挺立

鸥翅,在风浪里飞翔

你,在奔腾的大海

将是什么样子

 

14

一只京巴被主人鞭打

训斥它撕咬家里的衣物

路人看见,问道

日前,你是怎样调教

罗春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第三届理事。诗歌作品见于国家多种刊物。有作品入选中国年度诗歌多种选本。诗集《枝头的绿羽》获广东省第九届鲁迅文学奖。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