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系列 在童话中阐释人生黑暗

  《哈利波特》小说在内地的哈利销售情况很有意思,前面三部的波特总共销售了35万册,到了最后一本《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系列中文本的童话印数定为超过100万册。这一数字,中阐可以体现这一套在全世界卖出超过4.5亿册的释人生黑畅销英国小说在中国的传播过程相当慢热。

  除了后来电影的哈利发行助长了《哈利波特》小说在中国的销售量之外,更重要的波特原因,似乎是系列国人花了好一段时间来认知对国人来说比较陌生的魔法故事。内地出版界似乎是童话最乐意突出《哈利波特》小说是儿童读物这一点(至少是前4本书的宣传策略),直到现在,中阐仍有不少波特迷不满这一点。释人生黑这类充满想象力的哈利故事,中国直到现在,波特依然有不少人认为是系列哄孩子的小玩意。

  在欧美,《哈利波特》和《魔戒》一样,有时也被称为儿童文学,但读者和出版社真的很明白,看这些小说的还是大人居多,而英国《泰晤士报》也多次将《哈利波特》选为"最佳成人读物"。为何一到内地,《哈利波特》就成了儿童读物?只能说我们面对这类故事,经验不足。

  中国有多久没有出现这类充满想象力的小说了?"五四"新文学之后,科幻、魔幻、侦探类小说在内地似乎找不到生存的土壤,很久很久以前,中国也有自己的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譬如《西游记》、《聊斋》,通篇妖魔鬼怪、妖法仙术的故事,却道尽人间各种真、善、假、丑。

  抛开飞天扫把、隐形衣、家养小精灵、摄魂怪等种种魔法外衣,贯穿《哈利波特》七部小说故事的内容,除了成长、冒险之外,永恒的话题还是充满哲学味道的生与死。如果说第一、二部的故事主要着力点还是友情、合作的话,第三部开始J.K.罗琳就已经通过鹰头马身有翼兽和小天狼星的故事跟读者探讨有关生与死的话题。到了第四部,你大可将其视为一部政治小说,接下来几部小说,有悬疑故事、侦探元素,也有探讨人生价值以及如何面对人生过错等话题。各种成人世界中令人纠结的元素,罗琳都通过魔法世界包装,与读者们交流。正如《泰晤士报》所说的那样,《哈利波特》的成功,可能最重要的原因是罗琳在故事中将黑暗的方方面面展示得很透彻,童话故事也给了儿童感受恐惧的功能。而这些恐惧的元素,在现实社会中你并不陌生。

  即使内地读者对《哈利波特》的接受程度没有其他欧美国家的读者那么反应迅速,但内地读者也不比别人蠢,发现《哈利波特》的魅力之后,小说自然畅销。有不少内地学者看到《哈利波特》风潮蔓延到内地之后,也不知出于什么样的心理,总会自然将其与之前迷倒万千中文读者的金庸小说做比较,从故事结构、人物类型到叙事方式都一一对比,得出两者有相通元素的,也不知是不是要证明其实中国小说不比人家弱。

  有趣的事,金庸倒很欢乐地表示,自己是《哈利波特》小说的粉丝,他不仅有一套中文版,而且还有一套英文版,看得乐呵着呢……大家,也跟着金庸大师的脚步,真心欣赏这个神奇的英国魔法故事吧。

责任编辑:hdwmn_c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