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论坛|科技向“高”,产业向“新”!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2月18日,高龙年新春首个工作日,特区广东省再度召开“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论坛力提出奋力建设一个靠创新进、科技靠创新强、向产新持续增靠创新胜的业向硬实现代化新广东,释放出追风赶月莫停留、强高凝心聚力加油干的质量鲜明信号,激荡着在产业科技上攀高比强、发展跨越赶超的高时代强音。随后,特区珠海市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论坛力明确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科技有力行动,擂动了催征的向产新持续增金鼓,奏响了奋进的业向硬实强音。

高新区大湾区智造产业园。珠海传媒集团程霖 摄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同我国转向创新驱动、走向高质量发展历史性交汇,新的“科学的春天”已经扑面而来。珠海作为大湾区澳珠极点城市、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核心,“一国两制”的交汇点、双循环的深度结合部,具备坚实的产业科技创新基础和创新优势,近年来,随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通过出政策、建载体、引企业、优环境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连续三年在全国地级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中位居第二,走出了一条以产业牵引科技、以科技支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实践充分证明: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珠海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要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向着产业科技高峰全力攀登,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落实“硬道理”中夯实“硬实力”。

让“科创企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基架梁。企业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将创新的澎湃势能加速转变成发展的强大动能,必须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鼓舞支持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让“尊重企业家”成为共识,让企业在产业技术攻关中“唱主角”,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科研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引导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场景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航标,有利于倒逼技术突破和技术应用的规范化、规模化。推动场景创新激发科转新活力,积极培育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建设“云上智城”、打造“天空之城”,不断挖掘场景应用创新,推动“应用场景”转变为“科创盛景”。

让“科技人才”和“创新驱动”相耦合,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畅通渠道。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参与者”“承载者”,是新时代创新发展的引领力量。当前,珠海全市人才总量已突破90万人,在珠工作院士31人,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350余名,拥有北师大、中大等高校11所,省级重点实验室26家,人才引擎不断为珠海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在新起点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对创新人才的质与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坚持高标准精准引进和高质量自主培养两手抓,积极参与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打造就业创业新平台新空间新场景,以更多“英雄用武之地”吸引更多青年才俊竞相奔赴。全面推进人才发展机制改革,深入落实《加快产业创新人才集聚十条措施》,牢固树立服务产业、支撑发展的导向,健全人才综合评价体系,采取同行评审、专家主审、第三方认定、直接认定等多元方式精准评价人才。提升人才服务质效,加大人才表彰奖励力度,推进设立“引才伯乐奖”,建立健全人才住房、教育、医疗、金融等服务资源的供给与分配机制,营造拴心留人的人才发展生态。

让“珠海所能”和“湾区所需”相联通,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添翼赋能。随着大湾区各城之间创新链、产业链、信息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对接联通,创新要素高效流动,“科技动能”传导至大湾区各个角落。同时,创新资源禀赋的差异也成为各个城市的创新比较优势,为多元创新主体间的创新合作提供了更大空间。一方面,珠海要在大湾区创新梯度差的推动下进一步集聚创新高端要素,瞄准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加快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科技孵化器、产业加速器,努力向未来技术的策源地奋进,争当关键核心技术的“策源地”、先进技术落地转化的“加速器”、前沿科技蓬勃成长的“试验田”,用科技创新标注特区发展新高度。另一方面,要把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所需与珠海所能有效结合起来,协同横琴建设中医药省实验室,以澳珠产学研创新联盟为载体实现澳珠创新资源深度融合,持续促进境内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形成大湾区“点线面带”的协同创新网络,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共同体贡献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