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扶贫拔“穷根” 授人以渔稳“饭碗”

  􀳊本报记者 詹妙蓉


  “现在我每个月收入有两千多元,穷根孩子也能去工作挣钱了,业扶渔稳我们一家的贫拔日子会越过越好!”这个秋日,授人饶平县新圩镇长彬村村民陈得春心里暖洋洋的饭碗。在扶贫工作队的穷根帮助下,他与梅业公司签订协议,业扶渔稳自家的贫拔青梅不愁销路,平时还能给公司打工,授人有了稳定收入。饭碗


  陈得春是穷根我市推进就业扶贫工作中得到实惠的贫困群众之一。就业,业扶渔稳一头连着经济发展,贫拔一头连着百姓福祉。授人如何让贫困劳动力端稳“饭碗”?近日,饭碗潮州亮出了就业扶贫“成绩单”——建成覆盖全市1000多个村居的“村村通”就业信息网,落实公益性岗位安置1123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8.1万个(次),培训贫困劳力39324名,通过就业岗位、招聘信息、技能培训“三个送上门”,引导帮助贫困劳力转移务工就业51433人,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开展就业扶贫工作,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车间开到“家门口”


  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


  “有活干就有收入,生活才有盼头!”在饶平县上饶镇埔中村的阳光工作坊内,村民刘春茶一边熟练地拆分着成品电路板,一边说道。刘春茶是埔中村的贫困户,也是一名单亲妈妈。以前,她一家五口人的生计靠种田维持,月收入只有几百元,生活拮据。2017年,村里成立的阳光工作坊,给她带来了希望。经中山横栏镇驻村工作队推荐,她开始到阳光工作坊上班,每月平均收入有1600多元。


  走进阳光工作坊,几十名工人戴着口罩,有条不紊地投入生产,小小的电路板,需要多道制作流程,工人们分成若干组,每组负责其中一个制作环节,分工明确,生产高效。据村干部介绍,阳光工作坊由驻村工作队自筹资金建设,以整体物业形式打包出租给当地企业经营,主要生产手机充电器插头和车载充电器。每年为埔中村带来2万元的集体收入,并提供超30个岗位帮助贫困户就业脱贫。记者还了解到,部分受今年疫情影响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户,村里安排他们到阳光工作坊暂时就业,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


  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增收,让他们吃上脱贫的“定心丸”。我市通过加大扶贫车间建设力度,完善扶贫车间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扶贫车间相关补助政策,吸纳带动更多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满足在家门口就业的需求,让扶贫车间成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一条好路子。


  如果说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创收,那么公益性岗位则兜住了贫困群众就业的底线,安置无法通过市场渠道就业的贫困群众就业,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业难问题。


  饶平县新圩镇长彬村贫困户杨银花曾经靠打零工谋生,月收入不足100元。她欠缺就业技能,家里老人年纪大,孩子身体状况不佳,家庭经济压力大,村里安排她参加公益性岗位,在村里做保洁工作,每月工资1400多元,改善了家里的生活。现在村里还安排她的大儿子去汕头粤东技师学院学习,每个月给孩子生活费用补贴,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


  像杨银花一样在村里公益性岗位就业的,还有贫困户陈奕平。由于他腿部有残疾,工作队帮他在村里落实卫生保洁的工作,陈奕平很知足:“每个月增加了一千多元的收入,我的生活好很多了。”目前,村里已为10名难以外出就业的贫困劳力安排公益性岗位,接下来将增加落实公益性岗位,让个别不方便外出务工的人员实现就近就业。


  “一人一策”精准化扶贫


  多工种技能培训全覆盖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以贫困劳动力为重点,开展多工种、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激活贫困户内生潜力,这是我市就业扶贫工作的重点之一。


  潮安区彩塘镇华美村帮扶干部在走访中发现,该村贫困家庭的沈龙儿在中学时成绩优异,由于家中贫困,他暗下决定中学毕业后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得知沈龙儿的家庭状况后,帮扶干部鼓励他继续读书,并通过市人社局与市高级技工学校联系,帮助他入学学习烹饪专业。他在校期间被学校聘为助教,协助管理团支部,被评为市优秀共青团员;他还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和锣鼓社社长,教同学们打潮州大锣鼓。沈龙儿有个想法,留在学校当老师,他说:“学习改变了我的人生,我想将学到的知识教给别人”。


  沈龙儿正是我市“一人一策”就业帮扶措施的受益者之一。我市在全面摸查贫困劳动力返岗情况和就业意愿的基础上,根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人一策”帮扶方案,开展送岗位、送培训、送服务、送政策等集中帮扶活动,帮助就业困难群众尽快实现就业,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


  如何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强化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必不可少。潮安区彩塘镇仙安村贫困户杨钻勇,由于父母体弱多病,十几岁的他就要扛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到家附近工厂打工。2017年7月,杨钻勇参加了精准扶贫劳动力技能培训,其中就有电商培训。8月份他自己摸索着开起了淘宝网店,销售村里生产的不锈钢厨具。他说:“现在每月收入平均在4000元左右,能保证自家的生活了。”除了电商培训,潮安区还设立了家政服务、婴幼儿喂养、老年人护理、潮州菜师傅及茶叶制作加工、果树种植等10多个农技类工种的培训,全面覆盖该区贫困人口,帮助贫困人口掌握一技之长。


  在潮州,像杨钻勇这样从贫困户经过培训变身创业者的例子还有很多。近年来,我市多渠道打造电商基地,培育农村人才,扶持创业就业,有力促进各产业发展,为助推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合力,全市实现电子商务创业带动就业超过5000人。此外,我市实施“潮州菜师傅工程”“南粤家政工程”等培训,累计培训贫困劳力超过39324名;累计引导、帮助贫困劳力转移务工就业51433人,有意愿务工贫困劳力就业率达100%;有劳动力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底的5033元增长到16849元,切实帮助贫困群众摘掉“穷帽子”、端稳“金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