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首台!南沙造机器人深海自动埋设管缆

  日前,国产管缆在湛江市徐闻海域某风场,首台深海由南沙科技企业深海智人(广州)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深海智人”)开发落地的南沙首台全国产、亚洲最大功率履带自行进式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造机自动潜入深海作业,器人顺利完成首次海上风电后埋缆施工作业。埋设该次作业的国产管缆成功标志着我国重大型海底智能作业装备、海底作业能力迈上新台阶。首台深海

  南沙科技助力突破国外关键技术

  由于海洋的南沙特殊环境,因此借助机器人完成深海作业尤为重要。造机自动“以往我们国内深海作业的器人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基本要靠进口,经过技术攻关,埋设我们可以说,国产管缆现在已经突破了这一关键技术。首台深海”6月6日,南沙深海智人创始人马亦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海智人开发落地了国内首台全自主研制、全国产化供应链、亚洲功率最大的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该机器人命名为“金牛座”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寓意“坚韧、稳定、实用、强劲”。目前,“金牛座”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已先后在珠海、广州南沙、惠州海域完成了沙滩开沟测试、码头浸没测试、近海下潜开沟测试。

“金牛座”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受访企业供图

“金牛座”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受访企业供图

  在其位于南沙街大涌村的生产基地内,“金牛座”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已完成徐闻海域作业回到基地。黑色履带+白色主体的设计风格让“金牛座”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看起来非常酷炫,自带的一条“长尾巴”压缆装置,让整个机器人看起来像一只“霸王龙”。

  记者获悉,首次在徐闻海域完成作业的“金牛座”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平均实现埋缆速度250—350米/时,个别点位达到500米/时,整机开启了大约50%的功率,便轻松实现了3—3.5米的埋深,值得一提的是,“金牛座”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设计最大单次埋深可达5米。

  据马亦鸣介绍,“金牛座”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采用履带自行走式海底运动模式,功率超过1600马力,后置集成主高压射流开沟组件,设计最大适应水深500米,最大单次冲射开沟能力达到5米。简单理解,“金牛座”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下沉海底后,可以在海底管缆进行铺设,技术人员只需在海面上动动手指“远程操控”即可。

  此外,“金牛座”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集成了深海作业装备总体设计技术、材料与防腐技术、深海耐压与密封技术、压力补偿技术、精密伺服控制技术、深海液压系统设计技术、深海信号传输与处理技术、控制技术与安全策略八大核心技术,堪称海工装备领域的“皇冠明珠”。这些核心技术的成熟应用,不仅使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在海底管线铺设领域展现出卓越性能,还为其在深海工作级机器人、海底采矿机器人、水下能源生产系统、海洋观察与测绘系统等高端深海装备的开发中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南沙发展深海科创优势明显

  伶仃洋畔,南海之滨。作为广州唯一出海口的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新格局下,正聚力发展海洋经济,充分发挥南沙港区优势作用,加快发展临港经济、港航产业。包括中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这一“国之重器”在内,依托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大力集聚海洋创新资源,建设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可燃冰、海洋能发电装备、先进储能技术等能源技术产业化,建设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打造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标杆。

  而这,也是马亦鸣选择企业落户南沙的重要原因。马亦鸣表示,“以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来说,我觉得南沙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他认为,这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区域,汇聚了众多优秀的科研机构和人才,共同推动着海洋经济和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的发展。他还透露,在企业落户南沙时,南沙还给予了资金、场地等多维度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马亦鸣还提及,大湾区提供了很多技术应用场景,与优秀的机构一起合作能使落地的产品类型更前沿。

  《南沙方案》提出,要建设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作为技术交流的前沿阵地,马亦鸣也有信心带着技术从南沙出发,走向世界,参与更大竞争。“‘走出去’无疑是我们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优势不仅体现在供应链、成本和人力资源方面,更在于我们国内智慧的积累和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的领先。这些优势使我们能够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马亦鸣表示,“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强大的内生动力,推动自主研发的技术走出国门,与世界分享我们的创新成果。我们相信,通过‘走出去’战略,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拓展国际市场,实现更大的发展。”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陈伟峰

  通讯员 谢子亮 刘超

  摄影 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