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协政策一经推行,就走歪了?

中国足协政策一经推行,中国足协政策就走歪了?|新闻周刊会议

日期:2023/02/19 03:14作者:佚名人气:

导读:2017年,经推中国足协及相关部门推出了“U23球员新政”,行走要求每场比赛每队场上的中国足协政策U23球员不得少于1人。前职业足球运动员徐亮曾表示,经推U23的行走政策有三大弊端。去年底,中国足协政策就有业内人士向媒体表示,经推2023年新赛季的行走中超联赛,将取消这一政策。中国足协政策据了解,经推新赛季中超取消U23政策后,行走只要求一线队报名球员中至少有在本俱乐部注册4年以上的中国足协政策U21球员5名。...

中国新闻周刊

(ID: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 季岸兵

2月7日,经推中国足协在河北香河国家队基地召开2023年职业联赛俱乐部负责人会议。行走 会议期间公布了新赛季职业联赛各项政策——国内联赛将在2023赛季全面回归主客场制。 值得关注的是,新赛季的中超取消了实施了近7年的“U23球员必须到场”的要求。

“U23”政策原本旨在通过比赛培养和培养优秀的年轻运动员,解决联赛和国家队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

但事实上,这项政策一旦实施,就误入歧途。

有政策措施应对”

2017年,中国足协会同有关部门推出“U23球员新政”,要求每支球队每场比赛场均不少于一名U23球员上场。

在这一政策制定和发布的初期,许多国内外足球专业人士、俱乐部、运动员都提出了异议,认为这种方式不适合中国足球人才的培养和足球市场的发展方向。 ,但这些意见并没有阻碍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U23”政策发生了很多变化。

中国足协的规定是:18人报名名单中,必须有2名U23以下球员,其中1人必须首发。

2018赛季升级为:U23上场人数不得少于外援上场人数,每队至少首发一名U23球员。

2019年,U23球员的场上人数不再与场上外援人数挂钩,而是固定为3人。

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也就是“U23”政策出台的第一个赛季,共有71名U23年龄段球员出现在中超,总出场时间达到38571分钟。

从上场时间来看,这项政策看似大大增加了年轻运动员上场锻炼的机会,但实际上,如果按照首发10次以上或上场500分钟以上这两个条件进行筛选,年轻运动员不到30人。 运动员符合上述要求。

实际情况比数据还要“精彩”。

由于政策要求,每支球队必须至少有一名U23球员上场。 很多俱乐部选择通过换人的方式来应对政策要求,有的是在比赛开始的时候,有的是在比赛结束的时候。

2019赛季中超第15轮,比赛刚开始55秒,天津天海队就用张诚换下了U23小将文俊杰,创造了U23球员最快换人纪录。

同年,在天津天海俱乐部与广州富力的比赛中,时任天津天海俱乐部主教练的沈祥福让U23门将马震顶替首发球员吴伟足球国家队工资多少,但他打的是前锋位置。

门将马震替补出场打前锋。图/视频截图

讽刺的是,马震上场几分钟后,沉祥福就用另一名U23球员换下了他。

年轻门将马震做梦也没想到,距离自己的中超首秀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他在对方球门前完成了进球。

在金元足球时代末期,大量俱乐部出于业绩考量和应对政策规定,无法真正为U23球员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大量U23球员出场,更像是一场“表演”。

从卡塔尔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阵容来看,“U23”政策并没有提供太多有价值的变化。

据媒体报道,去年国足世界杯27人大名单平均年龄为29.56岁,其中30岁以上球员多达16人,95后球员仅有3人队内有张玉宁、韦世豪、明天,没有U23年龄段的球员。 .

23岁打主力,24岁退役

如果说“U23”真的改变了什么,那肯定是政策改变了一代足球人的身价。 让一大批年轻运动员处理溢价合同。

在U23政策实施的几年里,与德国转会市场专业足球数据网站给出的身价数据相比,国内一些年轻球员的身价溢价达到了几十倍甚至更多。

由于本土优秀年轻人的稀缺,各家具乐部不得不支付比球员身价高出数十倍的转会费,才能在市场上批量“收购”。

《中国新闻周刊》获悉,如果当年报价不够惊人,就没有谈价的可能,部分球员的交易价格甚至会在一个小时内出现更加惊人的数字。

一个亿是业内公认的“U23国脚”在转会市场的起步价。

不仅如此,因为U23球员的身价产生了巨大的溢价,直接影响了年轻球员出国留学的积极性。 U23政策实施期间,不仅年轻球员留学人数锐减,一些已经在欧洲踢球的年轻运动员在国内联赛高工资的诱惑下,选择了停止留学回国。 .

在最应该锻炼的年龄,一些球员选择了薪水而不是职业发展。

由于市场的疯狂,不少球队选择放弃“淘宝大赛”,采取内部挖潜的方式来应对“U23”政策的冲击。

一时间,更奇异的现象产生了。 某队财大气粗足球国家队工资多少,囤积了大量U23球员,但他们之间的相互竞争,导致他们之前的发展不如在主队顺利。

一些获得高额转会费的球队,由于缺少重要的年轻球员,失去了竞争力,最终降级。

与大量溢价合同相比,刚满24岁的运动员失去了出场机会,成为U23政策下的又一突出问题。

在U23政策的支持下,不少年轻运动员通过训练和比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然而在随后的几个赛季中,当他们超过23岁时,出场时间急剧下降,必须给更年轻的运动员腾出空间。

因为U23的政策,他们一出来就把所有人都干掉了。

2017年效力于上海申花俱乐部的许俊敏一共为球队首发14次。 出场15次后,因年满23岁转会至同城死敌、中甲球队上海申鑫。

许俊民被换下。图/视觉中国

河北华夏幸福U23后卫廖俊健大部分时间都在预备队出战,中途被外租到重庆力帆。 失去U23身份后,廖俊健再无机会,再次被租借至武汉卓尔。

廖俊健与前国足主帅李铁。图/视觉中国

大量年轻运动员在年满23岁后被俱乐部降级为预备队,最终彻底失去了出场机会。

不禁有人疑惑,如果这些球员没有能力怎么办? 为什么23岁还能打? 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为什么24岁还不能打球呢?

前职业足球运动员徐亮曾表示,U23政策存在三大弊端。

首先,这会让教练在就业方面显得捉襟见肘。 为了适应U23,我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战术策略。 不能和最强的球队一起比赛当然会影响结果,最终会影响俱乐部的财务;

其次,U23球员技术有限。 如果因为政策而获得上场机会,其他球员会从心里责备U23球员,进而冷落或孤立他,这无疑会影响凝聚力;

第三,现在的U23球员踢球,相当于和一个水平明显比自己高的人踢球。 无论是能力还是心理,这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当他们一次次追不上或接不住球时,他们会从心底感到恐惧,从而影响他们的自信心,最终导致他们心理建设的崩溃。

不管怎么说,U23政策成为笑话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当国足再次无缘世界杯时,人们对“U23”政策的争议也越来越大。

去年底,有业内人士对媒体表示,这一政策将在2023年中超新赛季取消。

飞得越高,摔得越惨

曾几何时,我们年轻的足球运动员不是那样的。

郑智22岁获得中国足球先生,王大雷17岁打中超主力,蒿俊闵18岁成为泰达中场不可或缺的一员。 ——太遥远的过去,即使没有U23政策,中超大部分球队也会有几名U23球员有资格担任主力位置。

《人民日报》曾评价:我们的“人才储备”只能靠政策才能有一席之地。 “好风常借力,送我青云”,但终究,这借来的能力,不是我自己的。 风停了,我飞得越高,摔得越惨。

据了解,中超新赛季取消U23政策后,只要求在一线队注册的球员中,至少有5名U21球员在俱乐部注册时间超过4年。 中甲报名也有此要求,但需要1名U21球员全程在场。 与去年相比,中甲的政策也由1名U23球员始终在场改为1名U21球员始终在场。

至此,U23政策正式出炉。

但中国足球的职业联赛,已经不是7年前的样子了。

随着大牌外援的退出,赞助的退出,部分俱乐部拖欠工资,以及多家具乐部的退出,不少曾经名扬一时的足坛名将选择退出绿茵场,回归生活。

上赛季的中超联赛,尤其是最后几轮,几乎成了各家具乐部与小将较量的舞台。 曾经豪强的广州恒大俱乐部,已经更名为广州队。

2022年中超报名大名单显示,广州队的平均年龄为20.7岁,远低于U23政策的要求,队内没有80后运动员。

由于拖欠工资严重,一些俱乐部无力支撑高工资,只能用低底薪的运动员完成比赛。 U23运动员已不能满足政策要求。

但这些年发生的变化是,一代运动员在重大比赛失利后,最终没能在国际比赛中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未能完成球迷的期待。

U23政策的失败,可以归咎于俱乐部层面的不合作和漏洞。 但究其原因,完全不符合足球发展规律的政策制定初衷,是中国足球多年来留下的大问题。

U23政策的功利性太强,各方利益太广太深。

我们真的需要这种“结果第一”的政策吗? 这些年的政策实施,牺牲了很多利益,最终没有达到我们一直想要的结果。 回过头来看,值得吗?

好在现在金元足球的泡沫破灭了,人们对这支国足的期待值又被降低了。 联盟的收视率和影响力都降到了冰点。

那么,我们可以重新来过吗?

当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来不缺乏不服输、不怕输、不服输的精神。 人们也乐于咀嚼触底反弹和不计后果的努力的故事。

可又怕每天“舒服”一下,又回到“尝胆”的状态。

作者:季岸兵(chinanewscultur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