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蒋子龙:诗词桐庐

蒋子龙
1941年生于河北省沧州,湾韵曾任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蒋龙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诗词多次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奖。桐庐代表作有《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农民帝国》等。湾韵201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4卷本《蒋子龙文集》。蒋龙

桐庐,诗词“桐下结庐”。桐庐单是湾韵这名字就充满诗意。

 

陆春祥的蒋龙《水边修辞》载,遍尝百草的诗词神农,派遣尽得自己医术妙谛的桐庐弟子迷榖,一路向南,湾韵到毒虫成群、蒋龙百姓缺医少药的诗词蛮荒之地去独立闯荡,治病救人。

 

他行行复行行,一路行,一路医,当他觉得该找个地方停下来的时候,发现了今天称之谓“桐庐”的地方:

 

“一条清澈的大江,绿波缓缓流动,另一条斜刺里杀出的支流,将一座山紧紧围绕。山不高,却葱郁,东边山坳有一大片平地,桐树茂盛,此山与一望无际的群山逶迤相连”。于是迷榖就在大江边的桐树下,结了一座茅庐。开始采药,救人,收徒,写作。

 

——人称“桐君”。

 

继《黄帝内经》《神农百草经》之后,他也留下了一部堪称中国古代最早的医药学经典《桐君采药录》。人们感念他,此地遂成为“桐庐郡”。

 

桐庐便渐渐无处不“桐君”,山成为“桐君山”,塔成为“桐君塔”,还有桐江、桐洲、桐君堂……

 

被桐君相中的地方,自然是人间胜境。此后又吸引来一位高人,而这位高人又吸引来无数文人雅士,其中不乏文化巨匠。于是千百年来,这些诗词圣手便轮番对桐庐展开诗词轰炸。至今,中国哪一个县被历代文人用诗词歌颂得最多呢?

 

——桐庐。

 

据煌煌三卷本的《桐庐古诗词大集》载,自南北朝至明清,有1900余位诗人,为桐庐写下了7400余首诗词。如李白、孟浩然、王维、孟郊、白居易、罗隐、贯休、范仲淹、苏轼、陆游、朱熹、杨万里等。

 

仅唐宋就有520多位著名诗人,留下了1400多首诗词,“几乎涵盖了那个时期所有重要诗人”。

 

至于这些诗人都写了一些怎样的诗,随后再说。先讲他们为什么会摩肩接踵地来到桐庐一展才情,或可称之谓吐露心声呢?

 

皆因在桐庐独绝天下的奇山异水中,有一面硕大无比的镜子。此镜历经千百年的狂风暴雨、雾瘴弥漫而一尘不染,依然光华璀璨,能照出人的灵魂。

 

于是,古往今来,人们都一窝蜂地来桐庐照镜子。特别是官场中人,而古代文学大家,又多身在官场,尤其是那些在官场失意甚或被贬谪的大才,站到桐庐的大镜前,面对自己的灵魂,或警醒,或懊恼,或惶愧、或愤恨……

 

这面神奇灵幻的大镜,就是严光严子陵。

 

他满腹经天纬地之才,在王莽篡位前和当了皇帝后,曾两次请他出任朝廷高官,均被他拒绝。后来却以亦师亦友的身份,为还是一介空有皇族血统的草民刘秀解疑答惑,开导他起兵除逆,夺回汉室天下。

 

刘秀成为汉光武皇帝后,想请严光回朝为官,辅佐自己。两人同榻而眠,严光将一双赤脚放到刘秀的肚子上,“客星犯帝座”。光武帝不仅不怪,反被传为佳话。然而严光还是辞谢不敏,刘秀竟也不敢强留。

 

严光回到桐庐,在富春江边一风景绝佳的高台上垂钓。他这一伸竿,就把中国历史上的诸多文学大家都钓来了,让所有文人学士都无比崇拜:“官无一寸禄,名传千万里”。“惟将道业为芳饵,钓得高名直到今”。

 

他钓鱼,竟然成“道”。直如姜太公用直钩为周朝钓了800年天下。

 

于是,严光成为历代文化精英的精神偶像。

 

李白是何等狂放,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蓬蒿人”,甚至自比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欲上青天览明月”。雄心勃勃地去到长安,一心要施展抱负,成就大业,却只写了几首诗,就被皇帝用些散碎银两又打发到乡间。他来桐庐见到严子陵钓台,无法不惭愧: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

长揖万乘客,还归富春山。

清风洒六合,邈然不可攀。

使我长叹息,冥栖岩石间。

 

李太白终究是诚直有慨的大家。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池州刺史杜牧调任睦州刺史,不算被贬,上任后发现桐庐大好,拜谒严子陵祠后写下著名的《睦州四韵》:“州在钓台边,溪山实可怜。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好树鸣幽鸟,晴楼入野烟。残春杜陵客,车酒落花前。”

 

诗中的“潺湲”两个字,最早是谢灵运用来形容富春江边严子陵钓台的,“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以后就多人援用这两字,包括如杜牧这样的大家。

 

范仲淹被宋仁宗贬为睦州知州时,大修严子陵祠,亲笔写下流传后世的《桐庐严先生祠堂记》,其中有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成为千古传诵的绝唱。

 

他还一并写了10首歌颂桐庐的诗:“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

 

历经宦海沉浮的司马光,在《子陵钓台》中说得更直接:“吾爱严子陵,结庐隐孤亭。滩头钓明月,光武勃龙兴。三诏竟不至,万乘枉驾迎。吁嗟今世人,趋走公卿庭。缔交亦欢悦,意气颇骄矜。其如古贤操,松筠耐雪冰”。

 

——若照此援引下去,还有孟浩然、白居易、苏东坡、王安石等一千多名古诗人描绘桐庐的名篇佳构。其中惟李清照显得十分特别,她想到古往今来拜谒严子陵的人络绎不绝,无论是乘大船小舟,还是官员商贾,无非是为钓名沽誉而来,实是有愧于先生之德。她偏要乘夜幕悄悄过钓台,不惊扰严先生。于是写了《夜发严滩》: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愈是晒古人的文字,愈觉富春江边、富春山下是诗词桐庐、文化桐庐。难怪中国散文学会在癸卯年新夏,授予桐庐“散文之乡”的称号。

 

其实,称桐庐为“诗词之乡”更为贴切。可眼下有谁或哪一个机构,有这样的资格为桐庐命名呢?

tqb2024012208.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