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荒地变成村民就业增收“金土地”

  􀳊 本报记者 丁玫

  去年潮州阳光充足,金土地日照时间长,撂荒收割起来的地变晚稻米又香又糯。一颗颗晶莹剔透、成村圆润饱满的民业大米,已陆续登上市民的增收餐桌。

  近年来,金土地潮州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撂荒严格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地变大力推广双季稻种植和机械化种植技术,成村有力推行撂荒地复耕复种,民业越来越多的增收“沉睡田”得到复垦。

  去年,金土地全市晚稻种植约23万亩。撂荒截至去年11月底,地变全市已完成15亩以上连片撂荒地复耕面积3.04万亩,并着手对15亩以下碎片化撂荒地核查复耕复种,对残次果园和牛蛙池进行改造种植粮食。去年撂荒地复耕种植早稻面积0.13万亩、种植晚稻面积0.03万亩。

  目前,位于湘桥区意溪镇西都村的晚稻已完成收割,该村的农户如今正为冬种作准备。去年,西都村共种植第三季晚稻约900亩,产量约1000斤每亩。去年夏天,湘桥区“田园亦课堂颗粒皆归仓”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这里举行——稻浪起伏的田野里,孩子们抱着收割的水稻排队体验打谷。当天,多个中小学校约250名师生、家长在田园课堂上尽情挥洒汗水,上了一堂难忘的劳动实践课。

  西都村的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片是湘桥区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为全市16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示范项目和宜机化试点。下来,该村将把示范片建成重要农产品示范基地、农业科技推广载体、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创新平台和粮食绿色高产高效样板,示范带动全区粮食增产增效。

  去年12月,位于潮安区登塘镇登塘村内的晚造水稻已经陆续完成收割。看着丰产的稻谷,村民和农户十分高兴,他们见证了昔日这片“撂荒地”摇身变成“金土地”的全过程。

  登塘村坎下洋和石牌片是村里主要的耕地,但由于农业生产收益低,近十多年来大多数农民都弃田务工,使良田变成了荒地,杂草疯长,水利不畅,无人耕种。为破解整治后无人耕种难题,镇、村干部动员老农参与,通过茶前饭后入户“坐板凳”“点地块”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村民将撂荒耕地经营权集中流转给专业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成该片土地流转和连片种植工作。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有效带动当地的村民就近务工、增加收入,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收割机发出“轰隆隆”的响声,在金黄的田野里来回前进,饱满的水稻被卷进收割机,收割、脱粒、装车,一气呵成。这是去年底,在饶平县新圩镇霞美果蔬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收割水稻的场景。此次收割全程机械化,既减轻了农户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该合作社理事王文得说:“2022年晚稻种了500多亩,亩产约1000斤,比去年增加超过10%。”

  去年11月,全市晚稻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在该镇举行。参赛的农机手各显身手,各自驾驶水稻收割机,在稻田间来回穿梭抢收水稻,比速度比技能,现场氛围热烈。

  培养农技人员、科学管理田间、加大奖补力度……新圩镇正全力打造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镇。目前,全镇建有两个粮食烘干中心,年烘干能力达50吨,全程机械化已基本实现,无人机直播、无人机施肥喷药新型机械化操作正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