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大家(2024年6月17日)

父亲的湾韵绰号

□周实

一转眼,父亲离世已七年了。年月

父亲是湾韵一九二五年生人,老家湖南益阳。年月从他自己所填的湾韵履历表上看,他的年月家庭成分是地主,本人成分是湾韵学生。父亲在一九四九年以前是年月大学生。他曾读过两个大学,湾韵一个是年月西安的西北工业大学,一个是湾韵长沙的湖南大学。在湖南大学,年月他读的湾韵是土木工程系,却一直干的年月是农村工作。为什么会这样呢?关于这一点,湾韵他曾说过一件事,这事在我看来,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次,他去市委的招待所拜访一位客人出来,一个声音喊住了他。

“鲁班!”

他一惊,愣住了,这已是他三十年前久违的绰号了。

他停住脚,回头一看,一位个子矮小穿着讲究的陌生人,正笑容可掬地看着他,朝他伸过手来。他下意识地握住了那只伸过来的手。

“你——是——”

“我是‘树桩’呀!”那人的脸红了一下。

“呵——”他一下也记起来了。读大学时,他们年级有个叫做“树桩”的同学。如今想起,两相对照,真的可谓今非昔比。

“树桩”热情地邀请父亲去他房间坐一坐,盛情难却,不忍拒绝,多年不见,他也想谈。不过,父亲没想到,“树桩”那时已经是省里建筑部门的负责人了。父亲不好意思地说,“树桩”在学校读书时,表现确实很一般,老师说他是椽皮板子,只能做边角余料用。不料他却一转身就把所有的优等生,包括他这个“鲁班”,全都甩到身后了。当时,如果有人说“树桩”会成为顶梁柱,大家一定不相信。而那刻,“树桩”的眼里正饱含着同情的目光,对“鲁班”同学的职业职位,不敢相信!而他这个当年的“鲁班”也羡慕地看着“树桩”,羡慕他的运气真好。命运这台人生的机器究竟是如何运转的?谁又知道呢?“树桩”很知趣,自然转移话题,说起最近他到纽约,还有东京,还有伦敦,还有巴黎,考察建筑设计的感受。于是,花花绿绿的景观就在父亲眼前一幅一幅地旋转起来,他想他这辈子可能是看不见那座用二十三万只玻璃瓶盖成的玻璃城堡了,也看不见白宫进口那个南瓜型警卫亭了,更看不见墨西哥那座A字形高楼,还有奥地利隐喻派建筑,还有法国的盒式音乐厅……他根本就没有机会出国去看这些建筑,除非看彩色纪录片。看着“树桩”,他想自己,作为当时的校园“鲁班”,自从出了校门之后,竟没做过一项工程,只在特殊时期关押期间,建过几座简陋的“牛棚”,真的可以说是可悲……是啊,最好的年华都逝去了,余下的岁月于他来说,还能做些什么呢?

“为什么一直做农村工作?”

“农村工作没有人争……”

“有的时候是要争的……”

“树桩”叹口气,停了一下,说:“怎么样,还是来干老本行吧。”

父亲不知如何回答,但他知道不可能,只好说:“当然好。只是这里也需要呀!”

“哪里不需要?”“树桩”笑了笑,“我那里也需要。”说着还抬起一只手,拍了一下他的肩膀。

父亲也笑了,他无话可说。如今,他已多么苍老,多么邋遢。一套陈旧的中山服,一双老式的大头鞋,还有一件皱巴巴的不像样的大布衫。他的妻子,我的母亲,曾经给他做过一套比较高级的毛料衣裤,他却没有机会穿。每天在乡里东奔西跑,抗旱排涝,抢种抢收,他哪里有半点空闲?他现在已习惯了。因此一直看不见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满脸风霜的农村干部。用农民的话来说,就是他比农民还要农民多了。从前那个潇洒的“鲁班”,在他现在的姿态之中,只留下了一点影子。

“还有什么犹豫的呢?下定决心吧!要办的一切都包在我身上。我记得你过去是着重研究中国新建筑的民族风格。你应该有机会重新发挥自己的天赋。”

重新发挥自己的天赋?中国新建筑的民族风格?父亲笑着对我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建筑的民族形式变得可谓花样繁多。上世纪五十年代,复古主义,全国各地的新建筑上都摆了一些大屋顶。六十年代变成了宫墙式的小屋顶,凹凸起伏的琉璃檐口,混凝土的梁枋雀替。七十年代又演变为各种各样的琉璃面板用于檐口、柱头、线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时代在变化,人们的审美观也在跟着变。这种演变不取决于某个人的思想意志,而是社会的大势所趋。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代的美都是——而且应该是——为那一个时代而存在的,当美与那一代消逝的时候,下一代就会有它的新的美,谁也不会感到遗憾的。

“我想我在建筑方面不会有什么造化了。已经晚了,太晚了,所学也忘得差不多了。我这个脑壳已适应也只能干农村工作了。”

父亲叹着气,谢了谢“树桩”。

父亲对我说,农村工作苦,农村工作累,无名又无利,一般人都不愿干,谁也不会来和你争,也就少了很多麻烦。

周实编审,湖南长沙人,曾创办《书屋》并任主编。主要作品有诗集《剪影》,短篇小说集《刀俎》,长篇散文《无法安宁》,长篇随笔《老先生》《一个人在书房里》,长篇小说《闲人外传》等。

母亲的家教

□肖功勋

布满皱纹的脸,不再挺直的腰板……母亲真的老了。尽管年岁已高,母亲还是会时不时地对我们兄弟姐妹唠叨些做人的道理,就像我们儿时那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们那个穷乡僻壤,生活的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农家生活的艰辛,使母亲明白一个朴实的道理:人不能穷。自从生下我,母亲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家搞好。她坚信:“地不生,天不落,要靠自己辛苦做。”母亲也总用这句话来教育儿女。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一天都没有闲下来过,整天在地里、房里转,忙得像只陀螺,除非生病卧床动不得,她是不会歇气的。她生有四个子女,但从未坐过月子,孩子生下来没几天,就开始劳作了。母亲晚年还坚持下地种菜,上山砍柴。我曾多次要她放下家里的活计,跟我到城里生活。她总是说:“城里生活我不习惯,呆在水泥楼里,像关在笼里的鸡一样,过不得。”其实,这是母亲的托辞,她怕增加我的负担。偶尔进城住上一两天,母亲总还惦记着家里的那头猪和几只鸡是否喂了食,地里的油菜麦子是否施肥松土了。

“别人的东西莫要,自己的东西莫掉。”这是母亲在儿女面前常常唠叨的一句话。永远忘不了母亲给我上的人生第一课:那年我还不到5岁,像我们这样贫困的家庭,连饭也吃不饱,就更别说有好菜吃了。有一天,小伙伴德建家杀了只鸡招待客人,我正好在他家玩,德建的母亲见我不肯离去,便夹了块鸡肉给我。后来这事不知怎么被母亲知道了,她用竹条子把我结结实实地抽了一顿,打得我的腿上布满一条条血痕。我哭了,母亲也哭了。事后,母亲对我说:“妈这一次打你,是要让你记住,自己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别人家的东西不能乱吃,好呷(贪吃之意),今后没出息。”

昔日有孟母断机杼教子,而我的母亲以她自己朴素的方式训儿,给了我一种切切实实的人生启蒙,使我一辈子都记住了:做人不能图人家施舍,要有骨气有气节,自立自强。

母亲是在苦水中泡大的,她人穷志不穷,不义之财绝对不要。记得有一天,别人家的一只鸭子混进了我家的鸭群中,当时有邻居说干脆把这只鸭杀掉打餐牙祭,母亲不同意,硬是摸黑抱着那只鸭到院子里挨家挨户地问。院子的人都说没有丢鸭,她又到对面院子问,终于找到了失主。老话说:捡到捡到,胜于买到。我们兄弟不解地问母亲:为什么要将鸭子退给人家?她说:“人家的东西不过年,自己的东西万万年。”在生活中,母亲就是用这样朴素的道理教育儿女。虽然缺吃少穿,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再饿也没有拿过人家的东西。

有一次,我放学路过人家屋后,正是李子成熟的时候,那黄黄的李子实在令我们这帮孩子发馋,于是有人提出去偷摘。可当我双手摸着那棵李树欲往上爬时,耳边突然想起了母亲那句“人家的东西莫要,自己的东西莫掉,好呷,今后没出息”的话,我便咽下了嘴里的馋液,慢慢地走开了。当天晚上,那户人家便请来村干部挨家挨户找上门来。我母亲着急地问那人:“我的崽偷了么?”那人说:“偷李子的人我认得,你的崽没偷。”母亲笑了,我至今还记得,那是自豪的笑容。

岁月沧桑,无情的白发已悄悄地爬上了母亲的双鬓,母亲真的是老了。但在我眼里,生活的枝枝叶叶却始终未能压倒母亲这棵生命之树,她那执着顽强的生命,会一直葱郁到永远。

肖功勋湖南武冈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迄今在《岁月》《阳光》《散文》《散文百家》《散文诗》《湖南作家》等报刊发表散文作品100余万字,出版散文集《活着》《总有人在默默爱你》等。

梅华城市公园小景  钟凡 作品

黄花风铃(组诗)

□徐汉洲

冬日残句

乌鸦在夜空

划过一道黑影

雀梅脱下最后一片叶子

再现骨感

孕育了一周的阴云

诞生第一片薄雪

柿子树枝影婆娑

怀中的灯笼悉数跌落

池塘里的藕禾

被下弦月拦腰收割

海棠争相吐蕊

想借雪白描绘血红

坐在江边读书的人

不停地跺着双脚

一只爱动的灰蝴蝶

错过产卵的最佳季节

喊鱼

冬天的大冶湖会结冰

是那种很薄的碎冰

穿鞋走在上面

会划出很多黑小口

光脚走在上面

会划出很多红小口

船到湖心像进入仙境

除了自个掉在水中的倒影

还有神仙和蜃楼

水草茂盛鱼美虾肥

捕捞根本不要工具

鱼儿自己会飞进船舱

母亲经常光脚下湖

她的鼻尖冻得通红

她的背影在冷天更显瘦小

在氤氲缭绕中

她轻轻晃动渔船

以双手做喇叭

把青鲩鱼桂花鱼大头鱼

红尾鱼鳊鱼大白刁

一条一条喊到船上

开春

飞鸟拉开天幕

黎明洇过黑夜

屋檐高悬冰刺

星星被一声碎裂惊醒

田园哈出热气

群峰抖落一身厚重

露出森林和鸟冠

松鼠结束了冬眠

纷纷从树洞里探出眼神

油菜想站稳脚跟

准备描绘三月画卷

麦苗像一群儿童

把叶尖上的一枚露珠

顶出了足球味儿

河流破冰要规划新的行程

在南方做事的二哥

开始悄悄收拾行装

黄花风铃

三月,心照不宣的邀约

车矢菊、蒲公英、灯芯草

把青涩插到头上

栀子花绽开洁白无暇

穿刺裙的牡丹孕育天香

在百花园,她是钦点的主角

一夜之间

谁颠覆了满城春色

这绵延的惊艳

像一支饱蘸阳光的画笔

沿着宽阔的马路

左一笔右一笔挥向天际

这蓬勃的欢欣让我沉醉

黄花风铃,我为你倾倒

我想和你热恋

热烈地,无所顾忌地

一如你爱南国的春天

坦白、彻底、清朗

徐汉洲湖北大冶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理事。在《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中国诗人》《绿风》《诗潮》《长江文艺》《特区文学》等刊物发表诗歌、小说作品三百余首/篇。部分诗作入选《中国诗歌排行榜》《2022中国诗歌年选》等多种权威年选。《水的样子-徐汉洲诗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获第八届栗山诗会诗集奖。

我在珠海(组诗)

□ 邹惟山

之一

二十年前的朋友

多半已经老去

并且不太出门

一代一代的新人

已经成长起来

正如海岸边上

这一排一排的树林

七十年代的

八十年代的

九十年代的

似乎都已经成形

方长安兄说

诗人,不免特立独行

只要有所创见

拿出一篇又一篇小文

也就会获得承认

我说,也可以写诗

只要有所发现

就可以形诸笔墨

至于认可不认可

是百年之后的事情

之二

在珠海的土地上

到处都是友情

到处都是温暖

到处都是近邻

到处都是远亲

这边是香洲

有韦卓民校长

几百年的旧居

那边是古镇南屏

有容闳先驱

祖先的碑铭

这里是横琴

南国的门户

在海水上缤纷

那里的金湾

一只只银色大鸟

向世界七大洲

飞越历史的风云

宽广的珠海

深厚的珠海

在我的心中

早已化为水晶

之三

一二七九年

一场规模巨大的海战

在这里的崖山

悲壮地进行

十几万人跳海

几千艘战船沉海

小皇帝欲哭无泪

陆秀夫背着他

跳海自尽

只愿站着死

不愿跪着生

他们以少有的刚强

奋起反抗,又修建了

南部中国的海上长城

文天祥的诗篇

还在伶仃洋上

万古长春

邹惟山本名邹建军,1963年生,四川省威远县人。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在文学地理学、文学伦理学、意象诗学方面有些心得。同时从事文学创作,有诗文集18种,主要是十四行诗、拟寒山体诗、自由体诗、辞赋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