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美术(2023年11月29日)

远方的回归

——记珠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刘文伟的油画创作实践(节选)

□ 何红舟

刘文伟是珠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作为主管一地的美术美术干部,既要操持协会的年月工作,又要引领当地的湾韵绘画创作,其工作的美术辛苦可想而知。然而,年月刘文伟近两年的湾韵油画创作渐入佳境,频频入选一些重要的美术全国性展览,不断展现出自身的年月实力。

《劳动者——记港珠澳大桥建设》(油画) 该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21年9月,湾韵在重庆开幕的美术第五届中国油画展上,刘文伟的年月作品《劳动者——记港珠澳大桥建设》悬挂在醒目的位置,在和我谈及这件作品时,湾韵刘文伟的美术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幅油画的年月确是刘文伟近年来的一件优秀作品,表现的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画面中,几名肤色黝黑的工人形象占据了大部分,在他们的身后,可以看见建设中的港珠澳大桥蜿蜒伸向海面的另一端。尽管描绘的是工人们紧张忙碌的建设场景,然而与真人等大的人物矗立在画面中,使得该画有种纪念碑的形式感,概括提炼过的人物造型愈发加强了这种感觉。让人印象深刻之处还在于,刘文伟在油画语言运用上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他将斑驳的色层与硬朗的边线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人物塑造坚实有力,充分表现出了新时代的工人形象。

《劳动者之一》(油画)

《劳动者——记港珠澳大桥建设》在刘文伟的创作生涯中是一件具有突破性的作品,其题材、形式与以往的作品有所不同,在描绘当代生活方面,显现出一条可以持续推进的路径。相较于刘文伟之前的作品,让人有不少感受,回味颇多。

……

在《劳动者——记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形式、色彩、造型等方面,有效聚合了他多年的绘画经验。在概括而坚实的造型中,让我不禁想到他的版画学习经历;从醇厚的色彩表现来看,人们不难发现他在油画语言方面多年的积累和修养。同时,从刘文伟的油画中,可以看见他在艺术视野上的拓展,也可以看见他在油画语言中传承出新的可能性。

《劳动者之二》(油画)

刘文伟长期生活在珠海,见证了珠海城市的变化,也目睹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自担任珠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后,表现珠海和讲好珠海的故事,已成为刘文伟的使命。油画《劳动者——记港珠澳大桥建设》想来是他担当使命的成果,这件作品是刘文伟创作题材选择方面的重要调整,在第五届全国油画展上获得好评,足以证明他在创作上的成功实践。刘文伟从表现当代生活的视角实践油画语言的守正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命题。我们有理由相信,刘文伟在后续的创作中会以此为契机,走出一条前景广阔的绘画道路。

《建设中的港珠澳大桥》(油画)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届油画艺委会副主任)

 

 

清水出芙蓉

——评华灵的工笔花鸟画

□ 苏百钧

自五代以来,中国工笔花鸟画便有“富贵华丽”与“澹泊野逸”两大风貌。华灵的工笔花鸟作品显然更多地倾向于后者,画面并不刻意求工,却又在传统工笔花鸟画语言的范畴之内,透着一派端正平和的气息。在继承传统工笔花鸟画方法和程式的同时,又努力寻求在审美趣味上推陈出新,希冀达到我在教学中常说的“无斧凿痕”的层面,让作品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感。

《双鱼》是华灵来到花鸟高研班后画的一幅作品。画幅不大,效果却不错。构境别致,画风妙趣横生,在工笔与写意之间突破古法束缚,尝试着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体现了当代年轻画家的新风貌。犹记得当时课间一番夸赞后,华灵略显羞涩地反问:苏老师,是真的不错吗?在得到我再次的肯定后,便一直将这幅作品留存至今。今年年初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厅又看到这幅小画,我特意电话联系远在珠海的他,鼓励其要继续画出更多的好作品。

《双鱼》(纸本) 该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一个画家的成长与成才,自身的天赋与勤奋必不可少,得遇良师与贵人提携也是同等重要。2012年研究生毕业后,在其导师莫高翔与师姐杨俊茹的介绍下,华灵以签约画家的身份入职珠海诚丰美术馆,潜心画画。2015年,在诚丰集团林总的大力支持下,华灵得以到北京深造,在高研班一待就是四年多,这或许就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师生缘分,华灵说很早就在画册中认识了我,只是进班之前一直没能得见。在京求学的这段时间里,华灵如鱼入大海,沉浸其中,勤勉刻苦。求学后期,他当过高研班的班主任,也担任过教师,角色的逐渐转换,环境的耳濡目染,使其开阔了眼界,画艺不断精进,艺术理念的雏形逐渐清晰,多次参加国家级展览。

《处暑》(纸本)

艺术理念的衍生对应着艺术追求的方向,因此,在创作实践中,题材的发现、取舍;造型的塑造、提炼;绘制的手法、步骤相应地也会有所侧重与偏好,从而更好地实现其追求,进而呈现其生命中“本真”的一面,或可称之为“风格”。但作为年轻人,谈风格显得为时尚早,因为艺术生涯中还有诸多的可能性以及不确定性,这也将对其艺术创作产生相应的影响。求艺之路或许本就是如此,华灵的心性在生活的磨砺中愈发坚韧,对于艺术也不乏自身的态度和理解。

《午后》 (纸本设色)

艺术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源于鲜活且真实的生活感受,这也是我在教学中一直强调的地方。将作品赋予生活的真情实感,也是华灵一直以来所秉持的,他将平日里的常见之物,如鲳鱼、水鸭、斑鸠、小鸡、枯树、盆栽、木墩、池塘等,创作出了《处暑》《水乡》《独立》《午后》等作品,在传统工笔画语言的基础上,也有意或无意地尝试跨越传统的旧式藩篱,通过虔诚的描绘,让所睹所思跃然纸上,颇具趣味性。即使笔墨不甚成熟,也能从其当下的作品中得以窥见“尽精微、致广大”的艺术追求。

《独立》(纸本设色)

三十多岁,犹如青春刚转入盛夏,生命将要变得热烈、繁茂。一切刚刚好,即将开启一个崭新的阶段。作为老师的我倍感欣慰,也期待华灵未来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