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凉州:壮大特色产业 为乡村振兴“强筋壮骨”


凉州区大柳镇日光温室产业园。强筋壮骨


  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26日电 (陈凯年)武威凉州区聚焦打造全国重要的武威为乡优质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西北丝路寒旱农业发展示范基地、凉州河西走廊黄金奶源基地,特色深入实施特色优势产业三年倍增行动,产业村振坚定不移推进沿山、强筋壮骨沿川、武威为乡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建设,凉州持续发展壮大“10+N”特色优势产业。特色制定印发了《凉州区2023年农业产业发展奖补扶持方案》《凉州区2023年以养殖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方案》《凉州区2023年食用菌产业实施方案》《关于高质量做好2023年设施农牧业建设的产业村振通知》等,强化产业发展保障。强筋壮骨

  以农业产业园创建促进设施农业扩量增效,武威为乡抢抓创建省级循环农业产业园的凉州机遇,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特色拱型温室为主的产业村振设施蔬菜和优质露地蔬菜。今年至目前,全区已开工建设温室示范点50个,新建各类温室2.11万座1.21万亩,完成瓜菜种植面积43.35亩。如今行走在凉州,成片的设施农业大棚蔚为壮观,棚内四季常绿,瓜菜飘香。在日光温室产业园的建设带动下,昔日的黄土地正变身“菜篮子”“果盘子”,成为群众增收致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沃土。

  在凉州区金河镇富泉村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供应基地,从5月初第一茬菜开始采收,一直延续到11月初,可以种四茬蔬菜,这期间日均出菜15万斤左右。偌大的基地犹如一条生产车间的流水线,源源不断地将经过严格“体检”的蔬菜送往粤港澳大湾区和上海市场。

  在凉州区食用菌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现场,已建成的标准化菇棚鳞次栉比,棚中高大的钢架上,一排排菌包俨然排列,凉州区谢河镇五坝村八组村民张荣正忙着采摘陆续成熟的花菇,采下的花菇经烘干装袋后便可销售。

  “基地离我家就几分钟的路程,以前这里就是撂荒滩,我们都没有想到短短几个月就建起了大棚,从生产菌菇开始我就在这里打工了,现在也学到了不少技术,我们都是一个人管理着一个棚,轻轻松松也能顾上家里。”张荣说。

  “项目目前已建成菌棚26座,预计10月底建成菌棚110座,建成后,日生产菌袋30万袋,年可生产1500万袋。可以带动100人就业,辐射劳动力1000人,实现年产值2亿元。”凉州区食用菌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树义说。

  以养殖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壮大养殖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级现代产业园建设,邓马营湖万头肉牛养殖产业园、万头奶牛场、阳光农业种猪育种、九墩滩万头奶牛等项目加快建设。上半年开工建设养殖场35万平方米。牛、羊、猪、鸡存栏分别达50.14万头、159.48万只、74.59万头、399.68万只,同比分别增长9.74%、4.44%、17.11%、5.06%,奶牛存栏达5.2万头,同比增长35.42%,肉蛋奶总产量19.92万吨。

  凉州区邓马营湖万头肉牛养殖产业园位于邓马营湖绿洲路西侧,规划建设两期,占地面积509.4亩。目前一期工程建设已完工,建设有遮阴牛棚40座以及隔离牛舍、治疗牛舍各1栋,配套建设饲料拌和区大棚、堆粪区大棚、青贮广场等设施,可养殖肉牛5000头。

  在凉州区九墩滩生态建设指挥部富康村的甘肃乐兴益农牧有限公司蛋鸡养殖场,鸡住的是四层五列“楼房”,吃的是科学配比的“营养餐”。在离鸡舍不远的车间里,工人们忙碌着分拣鸡蛋,长长的输送带上鸡蛋陆续被传送出来。

  甘肃乐兴益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智林说:“我场现存栏蛋鸡7万羽只,日产鲜蛋3.5吨左右,用当地玉米每天8吨左右,解决当地就业11人。”

  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凉州区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发展农业,按照“寒旱农业——生态循环——绿色产品——优质品牌”全产业链打造理念,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产业基地和打造产业集群为核心引领,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科技成果应用和利益机制为动力,重点打造粮食、奶业、肉牛、生猪、肉羊、蔬菜、葡萄、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着力培育奶业百亿级产业和生猪、蔬菜、肉牛3个50亿级产业集群。

  今年推荐“凉州农鲜”区域公用品牌和9家企业商标品牌申报“甘味”农产品品牌,全区累计达到21个;授权“凉州农鲜”使用企业17家。“凉州农鲜”被评为“2022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年度市场竞争力品牌”。(完)


编辑:马忠德 责任编辑:孔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