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今日举行

风从海上来,推动潮涌大湾区。湾区文学

9月18日上午,高质港澳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展粤展峰花城文学院协办的大湾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系列活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在广州举行,这是区文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专项活动之一。峰会以“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学发行湾区文学”为主题。

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主任、日举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推动花城文学院联席院长陈晓明,湾区文学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高质港澳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张培忠,展粤展峰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大湾省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区文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河,学发行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杂志主编张懿,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等嘉宾出席会议。会议由张培忠和蒋述卓主持。

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张培忠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

张培忠在致辞中指出,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以来,广东作家作品出版1900多部,总体质量较高,并连获国家级大奖。接下来,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要做到:一、守望相助,共画培根铸魂的同心圆,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二、同频共振,谱好融合发展的协奏曲,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密集的资源优势,探索建立广东全球作家驻校制度,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破圈跨界传播,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三、挺膺担当,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史诗。围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制造强省建设,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第一线开展文学创作,打造新版《人世间》,催生更多与湾区地位相符,以湾区形象相称的扛鼎之作。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发展已经成为连接湾区各个地区的文化桥梁,推动着湾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样本和精神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张懿表示,面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的新命题,既要发挥花城先锋包容开放的气质,也要发挥创新和诚恳的实干精神,全力以赴打造岭南文化高地、湾区文学明珠。

潘耀明、吴志良分别代表港澳地区作家远程致辞。潘耀明表示,在创建文化大湾区计划时,香港作家联会邀请了粤港澳大湾区32个文化团体高等教育机构作为合办或协办单位,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中极具规模的一次大融合。他透露,香港文学馆已进入预算的执行阶段。

“要以文学的力量推动人文湾区建设,促进大湾区内粤港澳三地的人文交流和人心相通,打造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将大湾区建设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示范地,中国国际人文交流的引领地和对外传播的重要基地。”吴志良说。

陈晓明和徐剑分别作了主旨发言。陈晓明从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前沿性、包容性、多样性谈起。“我理解的前沿性在今天更多是一种文化上的、精神上的。”陈晓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特殊的人文地理概念,其文化各有自己的传统,它们的碰撞,决定了自身会有一种强大的包容性。“兼容并包的文化,说起来是一个概念,但真正做起来很难。而多样性,是大湾区文学最大的优势。我们的文学应该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呈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他说。

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花城文学院联席院长陈晓明

在徐剑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资源禀赋天成,为中国作家的书写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富矿。“既是传统的,又是未来的,既有中国本土性,又具备世界性。”徐剑建议,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要进一步聚焦高科技领域,书写新时代故事。

会上,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湾区文学”的会议主题,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张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当代室主任李建军,香港作家联会名誉会长江扬、香港作家联会副会长周蜜蜜,澳门笔会常务副会长汤梅笑、澳门笔会理事长廖子馨,《小说选刊》副主编顾建平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展开研讨。

活动现场。